胡同京味儿
没有空调、风扇、冰箱,古人应对暑热的可能就是冰了。《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大意是冬天从河里凿取冰块,并藏入冰窖中,用以保鲜羔羊肉和韭菜来祭祀神灵。据《周礼》记载,当时掌管采冰、储冰、用冰的官员叫“凌人”,藏冰处称为“凌阴”(即冰窖),装冰的用具叫“冰鉴”。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城,皇室及市井百姓用冰需求量巨大,自然少不了储存冰的冰窖。有意思的是,以冰窖命名的胡同就有很多。
西城区“冰窖口胡同”
西城区的冰窖口胡同,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867米。据《雍正会典》载,康熙时德胜门共有8座冰窖,“每窖13250块,储冰量合计达106000块”。冰窖建成后,周围人户逐渐增多,形成了街道,遂命名为冰窖胡同。
每年冬至后的三九,管理冰窖的官员开始“募夫伐冰”,工役至积水潭冰面,用专用工具切割出一块块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运至冰厂,再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以稻草相隔,最上面盖上草帘及黄土存放。待夏日气候炎热之时将存冰取出,“以供内廷及行幸、祭祀取用,并颁给八旗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按品支领”。
1965年,冰窖胡同更名为冰窖口胡同。20世纪70年代,冰窖旧址因修建地铁2号线被填埋。冰窖口胡同也于1994年开始改建,拓宽为连接新街口外大街和德外大街的交通干道,只留下冰窖口的名字,让人想见当年的景象。
海淀区“冰窖胡同”
海淀区海淀镇也有一个冰窖胡同,故址在北京大学燕园西南隅。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六年海淀的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因常年居住在园内,便令工部和内务府在御园东墙外修建了几座冰窖,以供宫廷用冰之需,冰窖胡同因此得名。
据《颐和园志》记载,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颐和园时,其管理范围就包括“园外各处田地4098.94亩;海淀冰窖一处”。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扩大占地,将冰窖胡同圈在校园之内,改建为校园里最集中的生活服务区。1956年冰窖迁到中关村路口,几经兴废,直至1977年才完全停业。
2009年,海淀区为了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重新恢复冰窖胡同之名,现位于中关村西区原海龙大厦和鼎好大厦之间,长约150米。
西城区“雪池胡同”
还有一些胡同街巷,虽然名称中没有冰窖字样,但也因胡同中建有冰窖而得名。比如西城区的雪池胡同,位于景山公园西门至北海公园东门之间、陟山门街北,即因胡同中有一座雪池冰窖而得名。
雪池冰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用城砖砌筑而成,为半地下建筑,是专供皇宫御用的冰窖。雪池冰窖典出自“雪窖冰天”。《天咫偶闻》记载“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窖之冠,御用取给于此。”民俗专家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中说,“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所藏冰块,是由北海伐取,经陟山门运出。”雪池冰窖直到1979年才停用,储冰历史长达400多年。雪池冰窖原有6座,现仅存5号、6号冰窖两座,位于雪池胡同10号。
雪池冰窖作为北京现存不多的皇家御用冰窖,为研究北京旧时冰窖的建筑形式、布局、结构等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相关的胡同街名
除了上述几条胡同外,北京与冰窖相关的胡同还有很多,如什刹海白米斜街西口的冰窖胡同、阜成门外北礼士路的冰窖胡同、正阳门外三里河的冰窖厂胡同,珠市口东大街的冰窖斜街等数十处,这些胡同街巷都是因曾经建有冰窖或处于运冰车必经之地而得名。
随着冰箱、冷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冰窖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冰窖已基本停用,淡出了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一些原有的冰窖胡同进行了拆迁或改建,加之北京城里以冰窖命名的胡同重名太多,所以大都改作它名,但也有的胡同至今旧名仍存,默默地记录着老北京冰窖储冰的历史旧俗和辉煌,见证着北京城区经济生活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者嵇立平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丨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