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工厂烟囱排出的白烟吗?
那么,你知道烟囱排出的白烟有哪些形状吗?
这恐怕就会把人给问住了——不就是一团团的白烟,哪有什么具体的形状?
其实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白烟有的是一条细细的直线,有的是以烟囱口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甚至有的还能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看似无定形的烟气,也可以根据形状进行分类。而要想知道形状如此多变的原因,还要从大气中的温度差说起。
操纵形状的“幕后主使”:
大气的温度层结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各种热源排放的烟、气体等形成的烟体飘浮在大气中,被风吹动后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因为轻盈如羽毛,气象学家将这种烟体命名为烟羽。
烟羽的形状与大气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切相关。大气的温度层结是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根据变化的趋势,大气温度层结主要分为稳定层结、不稳定层结和中性层结三种类型。
由于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是我们的一个日常经验。稳定层结则是一个相反的现象: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即暖空气位于冷空气之上,因此也称为逆温现象。(真的“高处不胜寒”吗?)
在逆温层中,重的冷空气在下,轻的暖空气占据了更高的位置,由于密度差异,冷空气很难克服暖空气的浮力而上升,因此向上的垂直运动受到了限制,就像盖了一个“盖子”,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大气结构。这种情况下,通常天气较为晴朗,风力相对较小,气象条件比较稳定,夜间更为常见。同时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杂质、有害气体等难以穿过逆温层向上扩散,使得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恶化,所以逆温层很多时候也是局地空气污染的“帮凶”。
与稳定层结相反,不稳定层结就是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情况。地面的空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受热,会比周围的空气温度高,而高空的温度比地面温度要低,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容易形成对流运动,从而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结构,通常会带来阴雨天气。
中性层结介于稳定层结与不稳定层结之间,即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相对较小的情况。在中性层结中,空气的垂直运动,既不受到促进也不受到抑制作用,而是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状态,天气相对比较平静。
了解了温度层结,让我们回到烟羽的形态上来。受温度层结的影响,烟羽形状大致可以分为扇型(又称平展型)、屋脊型(又称爬升型)、环链型(又称波浪型)、熏烟型(又称漫烟型)以及锥型,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认识一下:
1. 扇型烟羽
在晴朗的夜晚或日出前,大气处于稳定层结,对流活动不旺盛,所以烟羽的垂直扩散受到抑制,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又有风的作用,所以水平方向的扩散远大于竖直方向的扩散,最后就像是一把扇子一样慢慢展开,留下一条清晰的线条在空中划过。
2. 屋脊型(爬升型)烟羽
是一种日落后的“特产”。日落后,排放口上方大气不稳定,湍流强烈,烟羽扩散强,而排放口下方,由于地面温度降低得比大气更快,所以大气形成了稳定层结,不易发生对流,烟羽难以扩散。因此,烟羽下侧边缘清晰,呈平直状,烟气浓密,而上部湍流扩散较强,烟气稀薄。烟羽上下对比强烈,远远看就好像屋脊一般。
3. 漫烟型烟羽
与屋脊型烟羽相类似,多发在日出后。这时的地面刚开始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而逐渐升温,排放口下方地面的温度高于大气的温度,处于不稳定层结,对流活动强,烟羽向下扩散强烈。而排放口上方仍处于稳定层结,对流活动弱,烟羽几乎无法向上扩散。结果导致烟羽下面的部分浓得像墨汁,而上面则清晰得像刀切一般,就像是上下颠倒的屋脊形烟羽。烟体无法向上扩散、只能向下蔓延,这也是造成工业区和城市的早晨烟雾弥漫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波浪形烟羽
最有趣的是波浪形,它最喜欢出现在晴朗的午后。此时地面在太阳光照射下温度迅速上升,地面的温度显著高于大气的温度,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对流活动强烈,烟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起伏,就像是在水面上荡起了一道道曲折的波浪,仿佛是有人抓住了一根绳子在上下甩动。
5. 锥型烟羽
锥型烟羽喜欢在阴天或多云的白天现身,或者在有强风的夜晚突然闪现。这时的大气状态处于中性或弱稳定层结,对流弱或无对流,烟羽的扩散主要靠热力和水平风向的影响,形状就像是个圆锥体。离开排放口一定距离后,烟羽的烟轴基本保持水平,虽然扩散能力较弱,但却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烟羽的舞蹈承载着大气的秘密,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我们或许很少留心这些烟羽的舞姿,然而,正是它们在空中的轻盈飘舞,让我们对大气的复杂性和美妙之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