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救护中心先后收到了三只刺猬幼崽,它们来时的体重大概只有50g左右,最小的一只还没有断奶。现在这三只刺猬已经慢慢成长到可以吃一些小虫子了。按照目前的成长轨迹,它们未来应该会和它们的学长学姐一样,入学本土区的刺猬花园接受适应性培训,等考核合格后,再被放归回野外,成为野外生生不息循环中的一员。
吃饭虽好 不能贪多
刺猬这个物种从救护的角度来讲,其实不太好养。不太好养的原因在于,刺猬它会很高兴地吃饭,但是吃多了又会不消化,这对生理机能较弱的幼年刺猬来说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人为掌握它们的饭量,虽然在看着它们吃饭的时候会感觉很欣慰,但是也不能由着它们想吃多少就给多少,需要把进食量掌握在既要满足它们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又不至于因进食过量导致消化不良的情况里。
并且幼年刺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奶粉,如果浓度高一点,它们也会不容易消化,所以对于未断奶的刺猬来说,我们需要频繁监测幼刺猬的体重增长、排便情况及整体活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微调奶粉的配比,以减少消化负担,促进健康成长。
虽然刺猬的心理胃口很大,但实际的胃口并不大,而且幼年刺猬一旦开始吃虫子,奶的量就要减少和逐渐停止,奶继续吃多了反而会消化不好导致腹泻,这也是在救助的时候让我们觉得有些困惑的地方。
刺猬的成长相对来说比较缓慢,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来等它们长大。等它们睁眼之后我们就会尝试给它吃虫子之类的,但是在它们牙齿没有完全长成的时候就只能吃虫子肉,吃不了完整的虫子,我们猜测在野外可能是大刺猬嚼碎了喂给它吃的。但是在救护中心,就需要我们模拟这种自然喂养方式,把虫子剥壳,把肉弄出来喂给它吃,再慢慢给它们过渡带壳的虫子。现在已经有一个半的刺猬能独立进食外壳比较嫩的虫子了,这也意味着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已经发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应对更为复杂的自然食物,它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日复一日的精心护理,它们现在可以不用再呆在保温箱里了,状态也比较活跃,四处探索嗅闻,像一辆马力十足的小坦克。
刺猬用后爪挠痒
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邻居
其实刺猬是陪伴着人类生存的小邻居,是伴人物种,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小区绿地,都有可能让刺猬安下家来。白天,它们通常躲在窝里睡大觉,很少出现在城市嘈杂的地方,晚上才是它们的出场时间。刺猬大概是我们身边最容易见到的野生动物之一,但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却相对较少。
刺猬体型肥矮,爪子比较锐利,眼小,毛短,尾短,嘴尖而长;它们浑身布满短而密的刺,这让它们能够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有效地寻找食物、保护自己。
刺猬的头、尾和腹面有短毛覆盖,有时我们也会根据刺猬的腹毛状态来判断它们的健康情况。从上往下垂直观察,如果刺猬腹部的毛“溢出”了它的身体轮廓,就说明它相对较胖;如果看不见,就要考虑它是否因为缺乏食物而导致身体虚弱。
刺猬一般居住在灌木丛内,喜欢在灌丛下落叶丰富的地段儿或松软的草地上埋头寻找吃的,有时也会拱一拱,动作看上去跟猪有点像,所以这样来看,刺猬的英文名字“hedgehog”确实很贴切。
刺猬在行进时依赖嗅觉远超过视力,所以走起来有点“不看路”的感觉,偶尔会误入“死胡同”。刺猬的视力一般,但嗅觉非常好。它们通过频繁地嗅闻空气中的微小气息变化来导航,有时会停下,仰头把鼻子举在空中,不停地扭动吸气嗅闻,构建出一个气味地图,指引它们前往食物丰富或安全的区域,同时也避免遇到敌人。
刺猬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指标物种,比如我们小时候,刺猬可能还是乡村或某些城市郊区常见的景象。会有大人常和我们说,晚上走路小心别踩到刺猬;或者我们自己的家里也会有刺猬,我们能看到它们生了小刺猬,小刺猬又跟邻居家的刺猬生了小小刺猬。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的场景逐渐变得有些少见。这提醒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做出努力,为刺猬等野生动物留下一片安全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