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北京北中轴东侧,是北京老城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拥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历史遗存、遗址和人文风物,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以及老城复兴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 雨儿胡同鸟瞰图
庭巷深,通古今
南锣鼓巷地区形成于元大都时期,是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且规模最大、品级最高、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整个区域以南北走向的南锣鼓巷为骨干,东西两侧各延伸出八条较为规整的胡同,整体呈“鱼骨架”型,胡同肌理独具特色。在元大都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曾是繁华的商业街。清早期至中期,南锣鼓巷地区属于镶黄旗人的居住地。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旗民交产”政策的废除,该地区出现了杂居的状况,小商号也渐渐发展起来。虽经过若干年的变迁,南锣鼓巷的整体肌理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保留了元代“蜈蚣街”的基本形制。
▲ 南锣鼓巷胡同肌理及雨儿胡同区位
雨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西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明朝时期,雨儿胡同称为雨笼胡同,清朝至民国称为雨儿胡同,“文革”期间称为辉煌街三条。1965年地名整顿后,改回雨儿胡同。
▲ 雨儿胡同西口
如今,以四合院为代表的百姓居住环境越来越复杂,雨儿胡同的院落中大部分原住家庭经济困难,居住密度大,生活设施不完善。房屋加建是居民改善生活的普遍手段,通过加、接、扩、占等方式尽可能地占据了院落的空间,严重影响了传统院落风貌。
2015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以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为切入点,试点开展平房区直管公房“申请式腾退”和“申请式改善”工作,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2019年底,雨儿胡同重点院落已基本完成施工,在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的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居住环境,实现“老胡同的新生活”。
▲ 雨儿胡同20号院修缮后
▲ 雨儿胡同6号院修缮后的室内空间
共生院,合家欢
围绕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两大核心任务,**将关注点由物质形态转移到社会及文化形态,**雨儿胡同的更新改造成为“共生院”理念的首次实践成果。
**“共生院”包含建筑共生、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建筑共生,是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同时,植入新的建筑风格、建筑元素及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房屋内的功能设施,如厨房、卫生间、污水处理设施等,既实现了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和提升,又完善了居民的生活设施配套。居民共生,是对于腾退出来的居住空间,引入新居民居住,原居民和新居民在胡同、四合院里共生。文化共生,即现代生活理念和胡同四合院文化理念的共生,通过引入新居民,在传承老城四合院文化的同时也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同时在腾空院落或房屋中可以引入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实现文化共生。
▲ 雨儿胡同21号院修缮后
▲ 雨儿胡同14号院修缮后的居民生活
延文脉,蕴生机
由“大拆大建”向“微改善,微更新”的转变,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在设计中恢复院落的格局及历史原貌,尽最大可能保留胡同中和院落中的老物件、老材料等历史元素,对老砖瓦、老构件的收集再利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系统研究,总结出“保障使用安全、满足使用功能、大分散小集中、明旧暗新、降级使用”等原则;尽量保留老院落古朴的风貌和自然的生长状态,留住乡愁;在保证房屋住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落架大修;遵循“微改善、微更新”的原则,不过度设计;严格控制沿街建筑的形式、高度、色彩和材质,胡同两侧建筑的比例、尺度、外形特征、色彩、材质、细部设计等,按历史原貌(原等级、原材料做法)进行把控,保持做法的多样性,尊重历史、保留传统原貌。
▲ 雨儿胡同4号院修缮后
▲ 柱子抱箍加固
▲ 墙体局部挖补
胜日新,又逢春
雨儿胡同30号院,位于雨儿胡同西口附近,紧邻玉河。院内房屋多为蓝砖墙,合瓦屋面,部分建筑已残损,院内存在自建房。建筑总面积300.87平米,房屋22间,原有居民14户,现有12户居民完成了腾退,留住居民2户,使用面积20.3平米,建筑面积27.06平米,房屋2间。腾退后可规划使用的建筑面积258.9平米,房屋19间。
▲ 雨儿胡同30号院居民活动
▲ 雨儿胡同30号院修缮后的活动空间
在改善留住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围绕30号院剩余的腾空房屋的有效利用,设置了“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个功能空间,承载汇集邻里关系,开展议事协商,便民互助,面向特定人群提供温馨服务,为社区公益达人和社区社会组织培力增能,**将胡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同时,规划项目展览展示空间,整体呈现项目的工作历程和成果成效,打造项目对外展示的“窗口”。
结 语
**多元共生是城市良性发展的综合体现,做好街区整体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今,这个近800年历史的街区,老味道更浓,现代生活更便利。古都的韵味与规划的智慧已经走入民心,老城复兴的使命已经贯穿于生活,城市建设的华彩正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