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倩摄影:季俊辉自克隆羊“多莉”出生以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随着iPSC技术的问世,带来了体细胞重编程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再之后CRISPR-Cas9的出现,也将基因编辑技术带进了克隆领域。那么,半克隆技术是什么?又为生命医学领域带来了什么呢?
日前,由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教委联合主办的“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专题讲座开进上海市金山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为金山中学的学子作了题为《半克隆技术——揭秘基因密码的利器》的科普讲座。
开辟生殖生物学新领域
在生命科学的广袤领域中,李劲松的半克隆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生殖生物学的新路径。他和团队深入研究半克隆技术,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技术,俗称“类精子干细胞”。
这项技术巧妙地运用类精子干细胞替代了传统精子,实现了卵子的体外受精,诞生出携带完全相同父本遗传信息的小鼠。这一突破不仅在理论上挑战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革命性的潜力。
李劲松表示:“半克隆技术,是我实验室对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一次勇敢探索。”他的这一探索,不仅开辟了遗传病治疗和生殖健康研究的新领域,更为未来的生物技术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当前,半克隆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创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在遗传病治疗方面,它通过精确的基因编辑,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在生殖健康领域,它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提供了创新的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半克隆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其影响力将不断拓展。
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精准化。结合这些技术,半克隆技术有望实现对遗传病基因的精确修复,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它在生物制药、农业改良、濒危物种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预示着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变革。
正如李劲松所展望的一样:“我们正站在生命科学新纪元的门槛上,半克隆技术将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逆袭”成长与小鼠建立不解之缘
李劲松的求学生涯堪称“逆袭”。从南昌发电厂子弟学校到江西农业大学,再到扬州大学的学术学习,最后机缘巧合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与并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克隆牛的制备工作,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荣誉,更坚定了他在克隆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直至今日。这条道路,充满了不期而遇的转折和宝贵的机遇。
2006年,iPSC技术的问世引领了重编程领域的新浪潮,一年后,李劲松决定回国组建实验室,并投身于半克隆技术的研究。直到2012年,他和团队成功建立了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尽管最初成功率仅为2%。幸运的是,同年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为半克隆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基因编辑能力。
随着新技术的“加持”和不懈努力,李劲松带领团队将半克隆技术的成功率从2%优化至30%。这一跃升不仅标志着他们在提高健康半克隆小鼠出生效率上取得的显著成就,更实现了哺乳动物孤雌生殖的重大突破,为生物医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李劲松开玩笑地比喻说:“孙悟空拔根毛发就能变出好多个孙悟空这件事,有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劲松的科研旅途中,小鼠不仅是他实验台上的模型,更是他探索生命奥秘的“伙伴”。从转基因小鼠研究到半克隆技术的发展,这些小小的生灵为李劲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数据,“见证”了李劲松从一名充满好奇的学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李劲松说:“在科研的道路上,小鼠不仅是实验的对象,更是引导我发现真理的‘向导’。”这段与小鼠的特殊缘分,不仅丰富了他的科研生活,也映照了他科研生涯的成长和转变。
科研之路,对于李劲松来说,既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是一段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他始终觉得,科研工作需要有梦想、有追求,更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科研过程中,李劲松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团队成员共同面对困难,分享成功。
“对于科学来说,没有什么是确定的”
爱屋及乌,李劲松对自己成长史的回顾也激发了自己对新一届青少年的期望,宛如一位前行者对后辈的深情寄语。在与金山中学学子的分享中,李劲松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见解,用自己的科研生涯告诉大家:“在科学的世界里,只要怀揣梦想和追求,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于科学来说,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李劲松认为,科研工作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他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要敢于挑战未知,勇于探索新领域,还强调了科研工作中专注和积淀的重要性。他表示,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是否有能力接得住,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可以抓住机会并开展这项工作也同样很重要。”
同时,还要“珍惜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这些经历激发你们内心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李劲松希望学生们敢于质疑现有知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追求真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李劲松还分享了他对科研精神的理解:“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心存感恩,感谢那些在科研道路上给予自己帮助和支持的人,还要感谢小鼠们。”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仅是李劲松院士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科研贡献力量,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市科协也始终在科普的道路上做一位默默无闻的“园丁”,耕耘着科学的土壤,播撒着科技知识的种子。市科协通过举办“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让科学走出了象牙塔,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让科学普及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了一次次生动的交流,一场场深入人心的活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受益,更让科学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让创新意识在社会中发芽,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