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婆罗洲大象濒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更新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在植树造林区域出现的婆罗门大象母子一家。摄影:Cherl Cheah 图源:IUCN-Redlist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4年6月2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List)。根据最新的红色名录评估更新消息,婆罗洲象因人类活动威胁而被列为濒危物种。本次更新还显示,外来入侵蛇类正在导致加那利群岛和伊比沙岛特有爬行动物灭绝,同时非法贸易、以及气候变化,也威胁着智利的仙人掌物种。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并供我国学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信息,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穿梭于婆罗洲的雨林之中的侏儒一般的亚洲象,以其独特的体型和栖息地,成为了这片“绿色王国”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婆罗洲象,也被称为婆罗洲亚洲象、或婆罗洲侏儒象,是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婆罗洲东北部。然而,这群“体型娇小”的巨兽,却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2024年6月2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婆罗洲象正式列入濒危红色名录,这一决定背后,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以及不容忽视的生态现实。尽管它们的起源仍有争议,但2024年,婆罗洲象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是因为它们的种群在过去三代(约60-75年)内减少了至少50%。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退化和碎片化。

婆罗洲象的总数量约为1000头,其中约400头是繁殖成象。在过去40年里,由于伐木和商业油棕种植,婆罗洲象约60%的森林栖息地已经消失。它们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少部分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州。


婆罗洲大象的分布范围(橘红色部分)。图源:IUCN红色名录

婆罗洲大象的起源、独特之处

关于婆罗洲象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苏禄苏丹在18世纪将俘获的大象引入婆罗洲,后来这些大象被释放到丛林中。然而,DNA分析表明,婆罗洲象更可能是起源于巽他地区的本地象种群,而非人为引入。婆罗洲象的遗传差异,使它们被认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重要单位。

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在历史上,大象常被作为统治者之间或向高官赠送的礼物,通常通过海运运输。大约在1395年,爪哇的拉贾将两只大象赠予苏禄的拉贾巴金达。这些大象据传在婆罗洲西端形成了野生种群。1521年,当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残余船只抵达文莱时,航行记录员记录了当地统治者用绸缎装饰的大象迎接使团。然而,到1770年代,这一传统已被废弃,当时的访客报道说,当地人在收获季节后会捕猎野生象群。

从外形上看,婆罗洲大象跟其他亚洲象相比,具有显著的身体特征。它们的面部更宽,身体更小,仅有2.5米高,略小于非洲森林象,赢得了“世界最小现存象群”的称号。早在1950年,婆罗洲象就被命名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了。

不过,长期以来,婆罗洲象的亚种地位仍然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动物学家认为它们属于苏门答腊象的亚种,还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不同的分类方案。但,大部分的理论都未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这些科学界对其亚种地位的长期争论,真正的自然保护工作,还一直未能有效推进。

近来终于迎来了转机。一项新的研究,终于确认了婆罗洲象作为一个独立亚种的地位,并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带来了新的曙光。这项研究由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谢丽尔·谢博士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共同完成。

“作为亚洲象的一个独特亚种,这些动物是婆罗洲岛上的独特物种,也是我们的自然遗产的一部分,”谢丽尔博士表示。“将婆罗洲象列入红色名录是激励保护工作并将资源引导到最重要领域的关键一步。”

通过使用头骨,如婆罗洲象(Bornean elephant)的模式标本(如图所示),研究人员能够确认这些种群代表一个独特的亚种。图片©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托管人(The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阿德里安及其团队通过对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详细调查,比较了120多头亚洲象的颅骨,其中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30多个样本,最终确认了婆罗洲象作为独立亚种的地位。研究发现,婆罗洲象的头部比其亲属更小更宽,象鼻间的缝隙也较窄。

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呢?模式标本是科学命名和描述新种或新亚种的重要依据。在这项研究中,通过详细研究和描述婆罗洲象的头骨模式标本,研究人员能够定义和确认该亚种的独特形态特征。因为,头骨是动物形态学特征中最稳定和显著的部分之一。不同亚种的象由于长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进化,头骨的形态结构会出现明显差异。通过比较不同种群头骨的形态特征,如头骨的大小、形状、比例和某些特定部位的结构,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不同亚种之间的区别。而且,头骨提供了大量可精确测量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定量方法进行比较。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头骨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特定部位(如鼻骨、颅骨、牙齿)的尺寸。通过统计分析这些测量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种群之间的显著差异,从而确认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亚种。

“婆罗洲象明显比‘亲属’们要小一些,这可能是岛屿效应的开始,”阿德里安解释道。“它们仅占据岛上一小部分,这也可能对此有所影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它们为什么更小。这可能与其低基因多样性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在30万年前与其他亚洲象分离的历史因素。


图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破碎的雨林栖息地

婆罗洲象的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油棕种植园、以及频繁的伐木活动,使得森林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这些碎片化的栖息地,无法支持大象的生存。森林砍伐导致大象不得不离开栖息地寻找食物,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人象冲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这个研究团队呼吁保护大象栖息的森林,并将其与其他森林碎片连接起来。这可能涉及重新规划道路或通过油棕种植园开辟野生动物走廊,以便大象可以自由穿行。

“大象是关键物种,在雨林中起着重要作用,散播种子并开辟空地,”阿德里安说。“它们还需要大量栖息地,因此保护这些大象,我们也会保护许多其他物种以及更广泛的生态系统。”

婆罗洲象的命运,不仅关乎这一独特动物的存亡,更关乎婆罗洲热带雨林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婆罗洲象列入濒危红色名录,为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然而,保护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信息源 | IUCN红色名录, Wikipedia等
编译 | 王芊佳
审核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参考链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