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
原创
集科研、示范、培训、科普、观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科研展示中心
收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立足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作用,从古稀老人到乐学幼儿,从零星散客到社会团队,从机关党政到企业农户,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开展公益开放活动,举办国内国际科技观摩、儿童节、丰收节、公益教育、农业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开放日、科普日、科技周、科学节等大中型科普活动30余场,接待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调研交流40余次,利用工作日、双休日以及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结合科研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开放,全年开放近150天,年接待总人数近8000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打造农科特色科普产品,成为服务双减的重要场所。面向拉萨路小学、力行小学、琅琊路小学等十几所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研学、夏令营科普活动;开设智慧农业小博士论文研究专题、动手体验争当小小蔬菜农学家,开设蝴蝶科普互动小教室及线上直播《会飞的花朵》等精彩特色课程,成为“接地气”的科研体验基地。

紧抓“双减”政策机遇,践行科教融合,打造课后服务标杆。与孝陵卫初级中学、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分校等周边近十个中小学、幼儿园共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科普实践活动,加强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融合,满足多元需求,丰富课后服务内涵,开设了以“小种子大世界”为主题的课后服务课程,打造中小学生课后实践的“第二课堂”。

发挥辐射示范效应,以图书馆为纽带,逐步扩大“双减”课后服务范围。与玄武区少儿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各类研学、夏令营活动,建立与成贤街小学、小营小学、同仁小学、逸仙小学等周边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关系,通过以点带面的科普方式,形成“教育-科研-协会”格局,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特色主题科普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价值。


同时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科技专家进校园开展“草莓成长记”“小种质大世界”“蔬菜种子多样性”“认识生物病毒”等科普讲座。全年举办科普助“双减”活动30余场,受众学生近2000名,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共建活动成为南京市课后服务的标杆,获得南京市玄武区首批“课后服务教育圈”建设先进单位。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基地立足于科学普及,服务于综合实践,致力于将专业的科学知识具象化为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为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元素,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京科普游”“青少年科学节”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农科探秘、生物多样性、小小科学家、科创筑梦等系列专题科普活动,开展云赏花、云赏果、云游网红农业科普馆等线上科普,探寻现代农业新奥秘,并开展为科技工作者鲜花等活动。

2023年全国科技周期间,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组织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开展与瓜同行、与蝶共舞,认识奇特蔬菜、妖娆草莓、形态各异的杜鹃花,与巡检机器人亲密接触等探索农业奥秘主题活动,活动采取科普讲座、室外品鉴、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通过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观察作物的生长以及现代农业种植的新技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科研的真实过程,感知农业科技的魅力。

全国科技周期间,由农业部主办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部长会议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举办,展馆作为重要参观考察区域,重点展示种质资源创制、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及立体种植模式,迎接太平洋岛国8国农渔业部长和驻华使节、相关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家级、省级党政机关、科教机构和相关企业代表近200人莅临参观考察,极大宣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科技实力,拓展了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前景。

全国科普日期间,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题思想,举办小种质大世界进校园、昆虫研学记进实验室、探秘农业科技进科普教育基地等系列特色科普活动,用科技的力量,感悟生命的传承,旨在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参与体验、开展互动、接触科技提供平台,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此外,展馆获评了2019-2023年度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评审为优秀、玄武区首批“课后服务教育圈”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科普作品《保护生态环境共赏彩蝶飞舞》获生态科普作品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1.网络媒体平台报道开放信息

为扩大宣传渠道,精准服务于社会大众、青少年、中小学校等各类人群,依托江苏省农学会官微建立常态化线上预约开放通道,通过省市级媒体、江苏省农科院官网,以及学校、图书馆、学会、研学机构等合作单位官微进行活动发布,尤其在科技周、科普日、青少年科学节、开放日、科普游、夏冬令营等各类重大节事,介绍主要活动内容,有的放矢的开展有意义的科普活动。

2.网络媒体报道科普教育活动信息

展馆受国家、省、地方级媒体关注并多次报道相关活动及展陈内容,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南京新闻综合广播等主流媒体共报道12篇次,2次登上学习强国。通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学会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以及合作单位官微发布活动新闻稿总量近40余条,介绍最新的科普活动和一些重要通知。


3.展教资源更新情况

适时调整展教布局,增设展教资源,提高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增设花卉资源馆展示区、庭院展示区、水培叶菜植物工厂展示区,展示番茄多头矮化栽培、盆栽蔬菜剪枝再生、生态立体复合种植、“葡萄-绣球”林下种植等新模式,花色精准调控技术、肥水一体化供应、葡萄高枝多头嫁接等新技术,以及金陵黄枫、葡萄早中晚熟等优异新品种,促进社会公众对现代农业科技的了解。更新增设蝴蝶生活史、蝴蝶行为观察、蝴蝶的器官,以及萤火虫、金蝉、豆丹等昆虫资源的科普展牌,蝴蝶形态模型、宣传册,以及科普视频《探秘农业科技》等科普文创作品,使科普形式更加直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坚持将科普教育与公益服务结合,充分依托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和科技人才特长,持续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科技人员围绕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种质资源等社会热点,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组织开展“蝴蝶互动”科普小课堂、“小种质大世界”科普进校园讲座、“生物多样性”科普表演、“争当小小科学家”科教课程等形式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常年开展农业设施装备及栽培技术相关研究所科研过程、研发技术及产品的展示,以及农业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科技下乡活动,有效提升了国际国内科研学术交流影响力,为农业乡村振兴发挥示范作用。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科普经费投入或专项科普经费使用情况

场馆每年从科研运行管理经费中自筹近10万经费对场馆进行日常运行维护,鼓励专业所利用展示平台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约50万元补贴展馆的科普工作,2023年积极争取科技服务专项资金30万用于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场馆日常支出、基础建设维护以及科普活动等相关费用,确保展馆科普工作的运行发展,以及活动的有效开展。

2. 专兼职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与江苏农学会、科教部门等搭建专家工作站,不断壮大科普队伍。安排专人负责联络协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人,兼职管理人员18人,另有本展馆开展科技工作的硕博士专业技术人员21人,招募周边高校优秀大学生,以及本院热心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志愿者60人次。各成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养高,具有丰富的科普宣传经验,不定期组织专兼职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及科普培训活动,1名科普导师被评为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2名科普人员参加科技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确保科普展示工作有序开展。

二、特色工作

(一)发挥农科特色,打造科普品牌

依托农科特色元素,展现科研过程真实科普场景,打造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示范的新样板。每年举办大型开放日、丰收节,其中最具特色的农业信息馆、蝴蝶生态馆、杜鹃花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游览,“智慧寻梦番茄”“不认生蝴蝶”“色号最全杜鹃花”吸引大量游客,成为“TOP网红打卡点”,当日接待量可达3000人次,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科普游的“后花园”。场馆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良种良法等高科技农业为主要展示内容,结合传统农耕文化,打造蝴蝶系列、花海系列、瓜果系列、种子芯片系列等农科特色科普课程,形成“蝶恋花游记”“蔬菜奇遇记”“草莓成长记”“杜鹃花繁育记”“番茄寻梦记”等“一馆一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联合江苏省农学会开展“快乐学农”“科普夏令营”“科普宣传日”“雏鹰假日小分队”“春秋研学”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沉浸式科普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等活动,充分发挥学农教育、技术学习交流、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平台作用。

(二)创新特色课程,零距离体验科学探究

利用科研院所独特的科技、人才资源,组织科研团队开发具有科学特质的科普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获得、动手参与、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科研项目科普化为视角,将科普馆与实验室相融合、科研场景和与科学试验相融合,打造“农科探秘之昆虫研学记”的活动主题,拓展科普内涵,零距离体验科学实验、科研记录、研学笔记相统一的科学探究,带领学生沉浸式参与科学实践、体验科学过程和探讨科技问题,鼓励并引导中小学生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深刻感悟的科学探索精神融入到科普实践中,为学生创设深入接触现代农业、仪器设备和科研手段的机会,让青少年在文化学习之外,开拓思维,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辐射“双减”带动,扩大科普覆盖面

充分发挥科学育人功能,加强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融合,将科学研究融入到科普教育,助力“双减”工作,与孝陵卫初级中学共建“15分钟教育圈”,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满足多元需求,丰富课后服务内涵,让学生经历实践学习的全过程,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添加色彩。以“15分钟教育圈”为核心,逐步扩大“课后服务”半径,发挥辐射示范效应,建立与周边二十余家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服务关系,逐步扩大“双减”课后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汇流,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学知识,感受农业之美,增强农业强国、科教兴国的意识,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三、问题不足

(一)农业受时节影响较大,科普活动通常与农作物生长季节性相配合,但在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寒冷季节,容易形成“淡季”。

(二)研究机构通常以公益性拨款为主,科研团队以研究项目维持运行,但科普主题项目、科普设施更新维修、科普展品更换等环节需要耗费原材料、人工以及必要的科研设备,活动运行费用较高。

(三)科学普及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如何更好地让科研人员在做好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既能保证科技创新发展,又兼顾科学普及,真正实现“两翼齐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系列课程为科普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课程理论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在科普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的介入能够保证科普展示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丰富性。开辟通道采取措施,建立良好的科普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创作,不断提升科普创作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