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印度兀鹫数量骤降带来的致命影响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段跃初黄艳红 黄湘红

2024年7月,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揭示了印度兀鹫数量大幅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该研究由环境经济学家阿南特·苏达山(Anant Sudarshan)和埃亚尔·弗兰克(Eyal Frank)共同完成。

在印度,牲畜数量庞大。据2019年印度牲畜普查报告估计,全国共饲养了约5亿头牲畜,其中牛约3亿头。按牛平均寿命10年计算,每年约有3000万头牛死亡。印度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将牲畜尸体扔至荒地或河流,等待兀鹫处理。

作为专业食腐者,兀鹫在印度发挥着超乎想象的重要作用。它们拥有卓越的尸体处理能力,一群兀鹫只需40分钟就能将一头奶牛的尸体吃干净。其消化系统强大,胃酸浓度可达人类的10 - 100倍,能分解大部分细菌和病原体。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印度兀鹫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急剧下降了95% - 99%。到2000年,印度全境的兀鹫数量仅剩下几千只,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科学家最初在1996年注意到兀鹫大量死亡现象。当时,一位生态学家在野外观测点发现至少50只死亡兀鹫的尸体,且其他同事也有类似发现。直到2004年,研究表明兀鹫的死因与一种人类使用的药物——双氯芬酸(Diclofenanc)有关。

双氯芬酸(Diclofenac)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在医学上,常用于缓解各种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关节肿痛症状,以及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急性的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的疼痛,以及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

然而,正如您给的内容中提到的,双氯芬酸对于某些鸟类(如印度的兀鹫属鸟类)具有毒性。当动物服用含有双氯芬酸的药物后,其尸体被兀鹫食用,会导致兀鹫肾衰竭死亡

双氯芬酸的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消化不良、腹痛、恶心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眩晕、嗜睡等)、肝肾功能损害等 对双氯芬酸过敏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等禁用

1994年印度制药公司大量生产双氯芬酸的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许多农民用此药治疗牲畜。但该药物成分对兀鹫属的鸟类毒性极大,只需吃下有少量双氯芬酸残留的肉,就会导致兀鹫肾衰竭,并在几周内死亡。

随着兀鹫数量的骤减,它们提供的清理服务也消失了。牛的尸体堆积在城郊荒地,野狗和老鼠等食腐动物数量暴增。这些动物与人类接触密切,带来了更多危险病原体,包括狂犬病。同时,野狗和老鼠的食腐效率不高,导致更多尸体自然腐烂,在雨水冲击下,腐烂的尸体污染了河流。一些制革厂为处理牛尸,使用更多有毒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也随废水流入水道。

为探究兀鹫消失与人类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苏达山和弗兰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根据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提供的数据,将印度划分为兀鹫高适宜区(HVS)和兀鹫低适宜区(LVS),并调取了印度全国1988 - 2005年区一级的居民全因死亡率数据。

结果发现,1994年之前,两个区域居民死亡率无明显区别。但1994年双氯芬酸被广泛用于牲畜后,高适宜区居民死亡率开始明显上涨,平均而言,到2000 - 2005年,这里的死亡率上升了4%,而低适宜区死亡率无变化。此外,在高适宜区,牲畜养殖规模越大,居民死亡率升高越多;在低适宜区,牲畜养殖规模与居民死亡率无关联。

研究还对比了同期其他数据,1994年后,只有高适宜性地区的野狗种群数量增加,狂犬病疫苗销量骤增。一些野狗数量多的地区,居民甚至减少出门。水质监测也显示高适宜区水体溶解氧减少、大肠杆菌增加。

据估计,2000 - 2005年,兀鹫数量的减少导致了每年超过10万人的额外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近700亿美元。2006年,印度政府禁止给牲畜使用这种药物,但由于禁令效力弱,且兀鹫繁殖能力弱,种群数量很难恢复。

虽然这一现象目前主要出现在印度,但给全球敲响了警钟。人类活动所使用的药物等,对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需要长期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努力,能够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评论
霖0619
进士级
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需要长期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努力,能够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07-21
科普员魏海,四义堂村
太师级
阅读
2024-07-21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