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新生命的到来充满喜悦,但对生命的终结往往避之不及,这源于内心的恐惧、无措以及亲人离世后的情感难以安放。当生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时,社会为临终者提供了减轻痛苦与恐惧的可能,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温暖所在。它为文明社会的成员提供了最温暖的保障,让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得以宁静与尊严。
▏什么是临终关怀(安宁疗护)?
所谓终期关怀,指的是一个由医疗专家、心理师、社工等多学科团队,专为那些面临致命性疾病的病患提供的一种综合服务。此服务以缓解疼痛为首要任务,通过专业的治疗与护理,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力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终期照护不仅属于医学范畴,更是一门与其他领域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在欧美等国家,它被称为“hospice care”,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则译为“慈爱守护”“至善终点服务”或“安宁照护”等。这种照护模式注重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强调早期识别和精确评估患者状况,进而提供全面的积极治疗。
在2017年,我国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安宁照护实践指南(试行)》中,将终期照护、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一定义为安宁照护。它以疾病终末期的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从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灵性等多层面进行关照。其目的在于为患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提供全方位的“至善终点”服务,以符合患者期望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照护。
这样的服务不仅帮助患者实现舒适、安详、有尊严的离世,还旨在达成逝者安详送终,生者得到安慰,见证者心境平和的目的。因此,终期照护不仅是一种医疗行为,更是一种对生命尊重与关爱的体现。
▏临终关怀发展历程
在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学院设立了国内首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这一壮举为我国的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石。
进入新世纪,某基金会于2001年资助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并由此,全国多个基金会相继成立,至2011年,全国已成功设立了32家宁养院,拥有专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人。
至今,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理论引进与研究起步、宣传普及与专业培训的推广、以及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全面进步。这些阶段共同构建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坚实基础。
▏临终关怀等于“安乐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在于尊重生命,通过控制疼痛和心理精神等问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它并非放弃治疗或加速生命终结,更不是“安乐死”。相反,它以专业的方式帮助患者维持最佳生命质量,同时协助患者家属平静面对离别。这种护理方式注重患者的精神需求,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帮助。
▏临终关怀提供哪些服务?
临终关怀是一种以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为服务核心的全面照护模式,秉持“六全”的关怀理念。它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包括身体、心理、社交和精神层面的全面照顾,同时也会关注患者家庭成员的需求。从患者住院到居家安宁,整个疾病过程及至离世,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一个由多学科团队协同合作的模式,为患者带来全方位的照顾。除了基本的病室环境管理、床位单元的管理和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料外,还注重疾病的针对性管理。包括症状控制、如疼痛缓解、呼吸困难辅助等,用科学、个性化和综合的管理方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症状控制措施,确保他们得到舒适和贴心的照护。这样的关怀不仅限于医院内,也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实现全社区的安宁居家照顾。
▏家属能全程参与患者治疗、照护方案吗?
有些病患在认知自身疾病及决策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疾病末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针对此情况,安宁团队倡导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全程讨论制定照护方案、选择治疗方式以及明确临终意愿等事项。我们不仅尊重患者的意愿,也尊重家属的意见。同时,我们还为家属提供社会心理援助,以帮助家庭减轻因哀伤和痛苦带来的压力。
对于临终关怀工作者,曾有人不理解地评价道:“你们所做的工作似乎毫无成就感,所有患者来到这里似乎都面临同样的结局。”然而,事实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虽然延长生命的方式增多,但我们亦需关注治疗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临终关怀则更加侧重于提升生命的质量。正如临终关怀的先驱者西西里·桑德斯所言:“我们同样关心生命的质量,就如同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
与传统的医疗模式不同,临终关怀主要服务于生命末期的患者,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和尊严。同时,也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死亡,缓解分离的痛苦。
每个人都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是重要的存在。希望通过“临终关怀”为每一位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温暖,让他们在生命的尽头留下最灿烂的记忆。
▏临终关怀的机构形式
我国设立了多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包括:
1、医院内设的临终关怀病房,例如在综合医院中的专科病区,专门为病患提供晚期的医疗关怀。
2、独立的临终关怀院,如天津市延安医院、松堂关怀医院等,这些机构独立运行,专注于为病患提供全方位的关怀服务。
3、养老机构内的临终关怀服务,该服务主要涵盖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的关怀。技术性关怀侧重于缓解病痛,如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以及基础护理来确保老人的舒适度。而人文关怀则更注重心理疏导和精神支持,帮助老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尊严。
4、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如上海静安区社区医院等76家社区医院均设有此项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使临终关怀更加贴近家庭,更加人性化。
这些机构和服务形式共同构建了我国完善的临终关怀体系,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帮助他们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临终关怀的相关政策
关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历程,首先在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中首次提到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相关内容。而后,2006年,国家和老龄工作部门推出了《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规程》,这一文件详细规定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宗旨和实施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15年,我国大陆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意见》,这份文件是针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单独地方性文件,标志着临终关怀服务在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
到了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发布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对床位、科室、人员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然而,尽管有这些政策和文件的推动,由于传统观念、政策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制度的完善和普及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在未来,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更加普及,为更多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生命垂危的老人往往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者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对于那些步入七八十岁,甚至9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罹患癌症的情况愈发常见。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65岁以上的老年肿瘤患者占比高达60%,成为肿瘤患者中的主力军。
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约有三分之一的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的六个月内,接受过“过度治疗”。这种治疗并非基于病情的需要,而是出于对生命的过度执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96亿,占人口总数的21.1%。而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数据发布,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发病率之高令人震惊。
在这样的背景下,患癌老人遭遇过度治疗的情况屡见不鲜。过度医疗,顾名思义,即对无法治愈的绝症进行不必要的治疗。这不仅增加了医疗开支,更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对于许多身患重病或已被诊断为绝症的老人来说,他们往往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不遗余力地寻求治疗方法,即使这意味着承受巨大的痛苦。然而,这种生存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一项刊登在英国医学期刊《国际医疗保健质量杂志》上的澳大利亚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这些过度治疗消耗了巨大的医疗资源,却并未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反而给他们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报告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这些过度治疗往往并非患者本人的意愿,而是医院或家属强加给患者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往往因失去自理和表达能力而无法自主决策,只能被动接受医生和家属的安排。
这项研究涉及了10个国家的38个案例,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影像诊断、输血和重症监护等。其中一位研究人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肯·希尔曼教授一直对给临终老人过度治疗持反对态度。尽管他本人在母亲临终前也采取了多种医疗手段,但他承认这种行为往往缺乏理性。希尔曼强调,对于临终的老人来说,与家人和医生就生死问题达成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追求医学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人文关怀?对于临终的老人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医疗治疗,更是心灵的陪伴和尊重。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医院和家庭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以找到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命的终结,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有尊严和关爱的环境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临终关怀是为了让老人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生命质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追求健康与幸福的同时,人们也渴望能够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愿望的体现,正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与死,是人生最大的课题。我们珍视生命,但同时也应正视死亡。死亡与生命一样,都应被重视和尊重。自2011年我国推出《我的死亡谁做主》一书,开始向公众普及尊严死的概念,此书成为国人接触生前预嘱的起点。此前,这一概念在英、美等国已得到多年推广。此后,众多社会名流公开表达希望在生命垂危时能够有尊严地离世,拒绝过度的医疗干预,这进一步推动了生前预嘱的普及。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饶戈平教授认为,当人步入老年,特别是到达高龄、重症、临终阶段时,身体与精神都变得极为脆弱。在这样的时刻,若能以一种欣慰、平静、祥和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将是社会给予他们的最大人文关怀与福利。
临终关怀将死亡视为自然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缓。它的目的不在于强行延长生命期限,而是通过减轻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来提高生命质量,使患者在尊严与安详中走向生命终点。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更加渴望家人的认同、朋友的陪伴以及社会的真挚呵护。
因此,具备专业资质的机构应提供真实可靠的临终关怀服务,利用专业的安宁护理与心理保护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和心理压力。这不仅能满足他们对生命尊严的渴望,还能消除他们对生命逝去的恐惧。同时,这样的服务还能有效调节家属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更为安详与坦然的心态下面对生命的终结。这样的关怀方式,无疑让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走得更有尊严。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