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亚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在我国最初称为罕见病,现在已经变成了常见病,这跟疾病的诊断概念有关系。
所谓的孤独症实际上是指的一类孩子,这一类孩子,从出生或者生命的早期阶段,也就是3岁以前,他的语言能力不够,有些孩子可能没有语言,不会跟人交往;有些孩子的语言发育比较晚;有些孩子即使有了语言也不会跟人交往,不会正确的运用语言和一般的语言规律来跟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还会出现一些刻板的行为,比如说双手在眼前晃来晃去,踮脚走,看人可能会斜着眼看,出现这样的行为。这两大症状就把它称为孤独症。
孤独症,是从2013年,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里,把它称为孤独谱系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从2022年也把它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现代孤独症在学术界已经被孤独谱系障碍替代。
这样的情况确实是越来越多,从患病率上来说,在1966年,英国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是4/10000或者5/10000,而现在基本上到了1%左右,就是100/10000,基本上有25到30倍的增长。所以现在已经不是罕见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孤独症近年的流行趋势
关于孤独症的问题,它的发病遗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国内外,精神病学领域、生物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针对孤独症的研究,都是从基因做的,发现了不少的候选基因。但是目前来说还很难用某个基因,某一组基因来解释孤独症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器质性因素。因为孤独症的孩子从临床上研究,大概90%的孩子在妈妈怀孕的早三个月,这时候是大脑和循环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通常会有一些病毒感染等因素,比如先兆流产、病毒感染、感冒,有这样一个体验,也会给孩子的胚胎发育带来影响。
除此之外,对孤独症的早期认识和对它的识别很重要。作为年轻的父母,怎样去认识孩子跟人交往,他的眼神,你呼唤他,他有没有反应等,从早期的一些症状能早期识别,可能对孩子也会有帮助。
当然我们现在很多的科学研究都集中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甚至一些局部的食品污染等。这些因素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把孤独症发病因素考虑进去了,但是很难说某一种污染物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造成孩子的孤独症,现在仍然任重而道远。
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
医学的一个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对孤独症的孩子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呼吁所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你生了孩子以后,应该要学会跟孩子去交往,比如两个月你可能就要跟他互动,说话,让他听到声音,因为他的眼睛会看到妈妈的脸,是笑还是板着脸,都可以意识到的,所以这会就要开始跟孩子们去互动、去交流。
一般来说,到了6个月的时候,他交流的灵活性就多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现交流少等等,这些现象都可能被暴露出来。到了12个月左右,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可能交流比较少,你叫他的名字或者是跟他笑,反应比较少,这些可能就是苗头,我们称为早期预警征。
到了18个月,也就是一岁半的时候,基本上孩子会不会交往,语言发育了没有,都可以识别出来的。
所以12个月是个分水岭,12个月的孩子要学会说话,妈妈叫会回应,到18个月完全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跟人交流。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发现是不是有问题,一旦发现有一些问题或者是有预警的一些症状,比如说不看人,你叫他反应很慢或者干脆不反应,有时候老盯着自己的手看,这时候要赶快到有关的医疗机构去进行诊断。这就是第二个环节,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很重要,当然这个事情是由医生来做的,不是家长做的。早期诊断后,要接受。很多的家长否认这个诊断或者不接受这个诊断,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否认的过程,度过这个过程,接下去就是帮助孩子。
怎么帮助?
首先要认识孩子问题的基础上,去接纳他,去帮助他。
一般来说这个没有药物治疗,孤独症是没有药物治疗的,所以主要是进行行为训练。早期的训练就是训练孩子,没有语言诱发他的语言,有了语言让他正确的使用语言,有刻板的语言纠正他的刻板语言。总的来说,改变他异常的一些语言和行为,让他进入到我们正常的或者所谓的大众化的语言规则里,这是帮助孩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干预手段,比如带他进行游戏。这个游戏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在那边玩闹,这就是人际交往。孤独症的孩子,游戏治疗、人际交往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团队/作者:深究科学-杜亚松
审核:贺岭峰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