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泡在液体里呼吸,从深海到太空

星空计划
原创
星空计划运营团队账号:活动信息发布、创作者培育计划作品发布等
收藏

3.8亿年前,鱼开始爬上陆地,经历了漫长的自然选择后,它们中将会有一支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演化为人,人类毫无疑问是地球黄金时代的王者,地球上已不存在我们的行迹所不曾到达的岛屿,但是,独特的生理构造决定了我们只适合在气态环境中生存,我们丧失了像鱼一样在液体中呼吸的能力,相比入驻深海,现在的我们似乎更喜欢殖民太空,然而看起来有些不同寻常的是,渴望在液体中呼吸的愿望,并不仅仅关乎海洋,它同样能帮助我们飞升太空。

先驱者们

人类的呼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扩散过程,空气中的氧气被肺部吸收进血液,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再从肺部运出到空气中,满足了这一吸一呼,整个呼吸过程就完成了。相比于空气,水中的溶解氧实在少得可怜,按最低限度算,我们每秒至少需要吸入45升水才能提取到0.05克维持正常生命的氧气,人的肺又不是高压水泵,自然无法做到这般的“暴风吸入”,但很快有人想到,如果我们使用溶氧量很高的液体,吸一口就能满足供氧需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在液体中呼吸了呢?

为了验证这一点,1962年,科学家将小白鼠困在溶解了大量氧气的生理盐水中,尽管排出液体比排出气体要费力得多,小白鼠还是成功吸收到了氧气,可呼出二氧化碳时遇到了困难:生理盐水并没有良好的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肺部越积越多,可怜的杰瑞只活了几分钟就死于呼吸性酸中毒;4年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种全氟化碳有机液体(后文我们称其为PFC),这种液体不仅溶氧量惊人,二氧化碳溶解量更是比生理盐水要高得多,这一次,泡在里面的小杰瑞活了20个小时。

在下层的PFC液体中呼吸的小杰瑞,上层水里的小鱼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图源:Researchgate

尽管条件看起来不太成熟,1969年,美国海军还是开展了液体呼吸的人体实验,肺活量优异的潜水员Francis J.Falejcyk,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同时呼吸含氧盐水和PFC的人,但实验并未完全成功,当时的科技没有办法排出他肺部的全部积水,他随后因肺部残余液体而引发肺炎。

考虑到液体呼吸可能的水下战术运用前景,1977年,杜克大学向美国海军提交了《人类液体呼吸的可行性》报告,后者随即在1980年展开了测试演习,海豹突击队首次在PFC中尝试了液体呼吸,整个过程颇为吃力,以至于多名潜水者“吸”断了肋骨。

时至今日,液体呼吸技术很难说得上有多么长足的发展,虽然部分液体通气技术在医疗上成功运用,改善了部分肺功能异常患者的呼吸状况,我们也还离真正的海中生活还有一段距离,眼下来说,我们需要比PFC更轻、黏度更小的液体,来使吸入和排开液体变得容易。但若我们停留在现今科技之海的表面上,就很可能因短视而感受不到那伏于千里的暗流涌动,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不局限于先驱们已实现的科技水平,而是用超前的思维去想象未来,我们会发现,仅仅是泡在液体里,从深海到太空的蓝图也会向我们徐徐展开。

波涛之下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逐年升高,沿海城市面临着淹没和台风侵袭的危险,填海造陆并非长久之计。但若能反退为进,直接生活在海里,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海水淹没问题。这种想法绝非故作讥讽,在水下生活是解决环境崩溃问题的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人类只要能生活在海平面下50m处,就能多出来一整个南极洲的陆地面积。而且海下环境并没有神话中流传的那么危险:没有火灾,地震威力受限,风暴和海啸也难以作用到水下。

“历史将重演,人类将再次被迫进入海洋谋生。”

——海洋生物学家Alistair Hardy

一种海洋城市构想,图源:AI生成

并非所有用肺呼吸的动物都不习水性,海狮和海豹就可以将自己的肺部缩成一团来潜入深海,但人类的肺并没有那么好的伸缩性,深水压力下肺这一空腔结构压缩过大,就会大面积破裂致人窒息,抗压能力限制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徒手潜水最深的世界纪录是新西兰人威廉·特卢布里奇保持的,2010年,在不借助水肺、脚蹼等任何辅助装备的情况下,他仅用一口气下潜至大西洋海底116m,116m深处的水压会压迫肺部空气中的氮气进入脂肪成份和神经组织中,产生如“麻醉”般的氮醉效果,而被压缩的肺在上浮时会过度膨胀导致空气栓塞。

要克服深水压力,一种做法是在潜水服里灌入可供呼吸的富氧液体,将人浸泡在液体中来提高抗压能力。要理解这种做法,我们只需要想象一个浸入海里的气球,假如气球内部充气,那么它在浅水区就会被水压挤爆;但假如气球内部装满水,那么即便是放在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气球在形状上也看不出什么变化,究其原因是:水具有不可压缩性,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密度也只比地表水高了5%,因此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人,深水环境下,静水压力均匀地作用到人体的组织结构和体表上,使得体内和体表的压强同步增大,内外压差平衡,肺部就会变得难以压缩,从而抵住很高的载荷,这时,人就具备了深海动物那样的超级抗压能力。

充满神秘感的烟花水母,身体由透明的软体构成,可抵抗千米深度的水压,图源:wiki

苍穹之上

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是我们在太阳系唯一的母亲,然而,即便把太阳系中除太阳以外的所有物质加起来,它们的全部质量也不及太阳的1%,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系里至少还有1000亿颗,其数量等于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类总数。光线环绕地球一周只需要0.133秒,但抵达已知宇宙的边缘却需要460亿年,未知事物、未解问题和未尽事业的广阔深邃,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解力。长期以来,未来学家一直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生存将取决于在外太空生存的能力。

“人类的未来只能二选一:要么一飞冲天,变得多行星化;要么自我限制在母星地球上,直至大灭绝发生。”——SpaceX创始人Elon Musk

想象中的多星际殖民,图源:AI生成

要进行太空探索尤其是任意距离的快速抵达,免不了要谈到高G加速度,以《三体》中恒星级战舰的“前进四”推进来说:在120G加速下,0.5秒后你的速度就会远超地球上的任何赛车;7秒后你会和东风-41型洲际战略核导弹的速度比肩;14秒内你能达到摆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逃逸速度。

但正如人体的空腔结构不能承受深水压力一样,它也不能承受很高的加速载荷,普通人能够承受2-4G的加速载荷,受过训练的飞行员能达到8-9G,历史上有过人体的极限加速度承受实验,1954年空军飞行员约翰•斯塔普,坐上特制的火箭,5s内加速到接近音速,并承受了高达46.2G的加速载荷,尽管这一加速载荷只维持了一瞬间,约翰•斯塔普还是折断了多处肋骨、爆裂了全身多处血管并脱落了视网膜,他被直接送往医院,事后,当人们问起他对这次实验的看法时,这位双目失明的仁兄说:这次实验他最大的收获是一支盲杖和一条导盲犬。这般的从容潇洒来自斯塔普内心对死亡的毫不畏惧,要知道就在实验开始前,他还拒绝了别人递给他的一个甜甜圈,理由是:胃里有食物会影响解剖。

正如泡在液体里来对抗深水压力一样,用它来对抗加速载荷是一个比较自然的想法,液体具有良好的传压性能,对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人,加速载荷的作用是内外均一的,人体组织结构上不存在局部受力压差,全身上下有着极其均匀的压强梯度,使得过载带来的影响被大幅度减弱了。使用液体浸泡来实现高G加速的想法在一些科幻作品里也有提及,最广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是刘慈欣《三体》里舰组进入的深海状态:

“当处于最高推进功率时,飞船的加速将达到120G,所产生的超重是正常状态下人体承受极限的十多倍,这时就要进入深海状态,即在舱室中注满一种叫“深海加速液”的液体。这种液体含氧量十分丰富,经过训练的人员能够在液体中直接进行呼吸,在呼吸过程中,液体充满肺部,再依次充满各个脏器。

——《三体2:黑暗森林》

要成功实现这种深海状态,加速液除了满足安全呼吸要求之外,还要和人体的平均密度完全相同才行:如果人体密度小于液体,就会在加速时被推到后方的舱壁上,反之则会被推到前方的舱壁上,而舱壁给人体提供的力并不是均匀压强的静水压力,所以一旦贴到舱壁上,就很可能像《三体》里没有进入深海模式就直接加速的舰组人员一样,因局部压差而在舱壁上被压成薄片。

进入深海状态时的加速度并不能无限大,因为过高的加速度会使“差速离心”现象变得明显,差速离心是指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下,不同密度的物质会按离心力的大小级别分离,而人体肌肉、脂肪、血液和骨骼就存在巨大的密度差异,过高的加速度下,人体组织间的连接不足以约束其组成分子分离时,密度大的骨骼将逆向沉底,而密度小的脂肪会正向上浮。人体作为碳基生物的构造限制了加速载荷的进一步提高,要克服这点限制,或许就需要像加来道雄在《宇宙大作战》里想象的那样:用某种力场将人体的所有分子都固定住,这样无论多高的加速度都不会导致组织分层,人类千百年来对极致加速的渴求便能够最终实现。

差速离心示意,逐渐提高离心力来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图源:wiki

后继者们

人类从铁器时代进入蒸汽时代用了一千年,而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仅用了一百年,在飞驰的科学的尘雾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身体的进化速度。现今的人们已不满足长久以来被环境自然选择,他们学会了填海造陆、固沙屯田,改造环境来适应自身,或许在不久远的未来,凭借泡在液体里呼吸,人类能真正摆脱肉体的局限,成为可五洋捉鳖、九天揽月的“三栖动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后继者们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Shaffer, Thomas H., Marla R. Wolfson, and Leland C. Clark Jr. "Liquid ventilation." (1999).

[2]Clark Jr, Leland C., and Frank Gollan. "Survival of mammals breathing organic liquids equilibrated with oxygen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Science 152.3730 (1966): 1755-1756.

[3]陈锐勇,金海,李梦醒,杨峰,顾靖华.液体呼吸技术在援潜救生中的应用前景[J].海军医学杂志,2022,43(12):1320-1324

[4]Hirschl, Ronald B., 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 in adult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65.6 (2002): 781-787.

[5]徐明毅,杜晚明.发展海洋城市的挑战与构想[J].海洋科学前沿,2020,7(3):59-67

[6]Rozwadowski H M. “Bringing Humanity Full Circle Back into the Sea” Homo aquaticus, Evolution, and the Ocean[J].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2022, 14(1): 1-28.

[7]https://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1/08/can-humans-breathe-liquid-like-in-the-abyss/

[8]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30930-can-we-build-underwater-cities

作者:李文杰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光机所科普志愿者协会成员

审核:孙轶飞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人类对在液体中呼吸的探索,不仅指向了深海的奥秘,也指向了太空的无限可能,这是一场从地球深处到宇宙边缘的壮丽旅程,人类的探索之旅,从深海至太空,是一场对未知的勇敢挑战,也是一次对自身极限的深刻反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将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能够自由穿梭于地球、深海乃至宇宙的“三栖动物”。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的革命,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胜利。
2024-08-04
无为通达
学士级
液体呼吸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并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2024-08-04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人类对在液体中呼吸的探索,不仅指向了深海的奥秘,也指向了太空的无限可能,这是一场从地球深处到宇宙边缘的壮丽旅程,人类的探索之旅,从深海至太空,是一场对未知的勇敢挑战,也是一次对自身极限的深刻反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将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能够自由穿梭于地球、深海乃至宇宙的“三栖动物”。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的革命,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胜利。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