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这座大厦有两根支柱,其中一根是相对论,另一根是量子力学。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而量子力学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了量子力学才能指导我们研究半导体,才会有今天人人都在使用的手机和互联网。有趣的是,打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大门的都是同一样东西,那就是——光。
光到底是什么?
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光是一连串的微粒。所有的发光物体,不管是太阳还是蜡烛,都在不断发射出无数的微粒。这些微粒如果射到了我们的眼睛中,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光。
微粒学说可以解释光为什么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可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些无法用微粒学说来解释的现象。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光根本不是微粒的聚合,而是一种波。
什么是波呢?波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如果你上下抖动绳子,会产生绳波,如果把一颗石头扔进水中,水中泛起的涟漪就是水波。波有一种很神奇的效应,如果两个波面对面相遇,它们会毫无阻碍地对穿而过。
牛顿对这种波动假说提出质疑:如果光是一种波,产生光波的振动介质是什么呢?显然不是空气,因为光无法让空气产生振动。
惠更斯这样回答:太空是由一种被称为“以太”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充满着,所以光波产生的介质就是以太啊。
现在我们知道,以太其实并不存在,但在当时,以太是一个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假说。波动说可以用以太来作为论据,但微粒说也可以质疑它,微粒派和波动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争得不可开交,史称“波粒战争”。
两个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进水中,会发生偏折。如果把一根筷子插进水中,就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一样,这就是折射现象引起的。这个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牛顿认为,微粒在射进水中以后会被某种作用力侧向拉拽一下,因而导致路径发生了偏转,因为受到了力,所以光的速度在水中比在空气中更快。惠更斯则认为:这是因为光波进入水中,速度变慢了,所以才发生了偏转。这个结论与牛顿的结论刚好是相反的。
那么水中的光速到底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呢?这就成为了判断谁对谁错的试金石。
到了 1801 年,托马斯·杨趴在小黑屋里把牛顿给拉下了马,他做的实验就是物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所展现出来的许多明暗相间的条纹,用微粒学说根本无法解释,但是用波动学说可以很好的解释。牛顿的说法显然是错了。
没过多久,波动派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宣布:根据他做的实验,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2万公里/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一些。至此,光的波动学说已经打得微粒学说没有还手之力了。
但波动派真正认为己方取得了最终胜利,还要等到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了电磁波,一系列的实验表明,电磁波的各种特性都与光非常相似。人们终于认识到,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到这里,似乎光的秘密已经大白于天下,波粒战争以波动派的彻底胜利而结束了。但是,有一朵乌云却始终悬在波动派的头上,那就是以太问题。
对于波动派来说,始终找不到以太存在的证据,这已经够闹心的了。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赫兹做了一个实验,瞬间又让波动学说陷入深渊,微粒派和波动派的“战局”越来越精彩纷呈。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科学声音
审核:北交大物理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周晓亮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