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8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这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1956年,他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由于很快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两人在1957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名后的李政道一直关心中国教育和科技发展,是他提出了组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构想,也是他第一个提出在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的建言。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众多科学和教育贡献中,李政道的艺术情缘也不容忽视。“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位物理学家的名言,揭示了科学和艺术的内在关联。上海市科协工作人员陈雪峰介绍,举办过10届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就源于李政道的倡议。
与吴冠中、李可染等艺术家结下情谊
“李政道先生担任过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的科学顾问,以及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陈雪峰回忆,“2006年5月,80岁高龄的他来到东方明珠,出席了第三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并为《科学与艺术的春天》这幅画作揭幕。”此后的多届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上,这位物理学家都发来贺信,为展览寄语。
李政道为何如此重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由创新驱动,也都需要灵感。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毕加索对数学颇有研究……回顾历史,很多科学家擅长艺术,也有不少艺术家爱好科学。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这是李政道非常认同的一句名言。
正是因为洞察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政道就与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鲁晓波等艺术家结下了友谊。在他的推动下,多位国内知名画家根据前沿科学的发现,创作了《创天》《日月山》《汉镜传讯达万里,电子激光集须弥》《对称乎?未必,且看柳与影》等科学主题画。这些以科技为内核、以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在很多展览和会议上引起关注,启发了国人对科艺融合的思考。
吴冠中创作的《对称乎?未必,且看柳与影》
本世纪初,李政道与著名画家吴冠中共同发起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2006年11月,“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揭幕仪式在清华科技园举行。这件雕塑由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夫人、雕塑家邹佩珠根据李可染名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二次创作,是送给李政道的80寿辰礼物,饱含科学家与艺术家相知相融的情谊。
李可染创作的《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
支持上海科协创办国际科学与艺术展
当年,上海市科协领导在清华大学参观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时,萌生了在上海创办科学与艺术展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政道的认可和支持。于是,市科协及相关单位积极谋划、策展,形成了打造这一品牌展览的方案。2004年,首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举行,科学与艺术融合这一新奇的展览形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
2006年5月,李政道出席了第三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在东方明珠的零米大厅举行,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的春天》揭幕,这幅画由上海市美协的画家创作,展现了上海十几位科学家的风采。”陈雪峰告诉记者。
2015年8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互动性强,是这届展览的一大特点。比如,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设计的《千人千面》是一套互动装置,由两个巨大的3D 人脸模型、15个形态各异的脸谱、计算机等组成。参观者拿起任何一个脸谱,对准白色的3D人脸模型后,后者就会出现与脸谱对应的视频影像,让观众体验到“千人千面”的新奇效果。
《千人千面》互动装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据介绍,动画、计算机专业师生用3D设备扫描了几十张同济师生的脸,取平均值后得到一男一女两个3D人脸图,随后让企业制作出两个人脸模型。人脸模型之所以与脸谱“对脸”后能播放相应视频,是因为脸谱上装有红外线装置,能发射脉冲信号,人脸模型上方的摄像头接收到信号,计算机解码后,就会向“平均脸”投射影像。
科学与艺术展上的大多数展品都由科技、艺术工作者联合开发,既有艺术创新,又有科技含量。在展品创作过程中,促成了两类人才的交流合作。“这也许体现了李政道先生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初衷吧,科学家和艺术家灵感碰撞、共同创新,让公众感受到‘两者在山顶相遇’的震撼。”陈雪峰说。
作者:俞陶然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