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天气变化多端,反复循环“高温炙烤+雷雨大风”模式。身边的蚊虫也逐渐多了起来。蚊虫不仅叮咬吸血,更可怕的是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就包括登革热,该病发生时比断骨还痛,而且没有特效药治疗。
登革热是什么病?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是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多发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流行最为严重,只有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后,体内复制病毒,下次咬人时才能把病毒传染出去,也就是“病人→伊蚊→其他人”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
目前,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消息,每年的5月起我国进入登革热流行季,8—10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相关部门已密切关注今年登革热的全球疫情形势,并要求各地加强防范。
白纹伊蚊分布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的辽阔地域。它们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的高峰时段。白纹伊蚊的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白纹伊蚊多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在室外主要栖息在阴暗避风处,在室内则倾向于停留在墙上、桌椅和床下、悬挂的衣服上等。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何比“断骨”还难受?
由于会剧烈疼痛,登革热又被称为“断骨热”,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烧+三红征+三痛+皮疹。
登革热潜伏期为3到15天,通常为5到8天。登隔热的症状主要为:发热,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到7天骤退至正常,一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时,伴头痛、眼球后痛、骨痛、肌肉关节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同时,还会出现面、颈、胸部潮红症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还会引发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第3到6天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或全身,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此外,25%到50%的病例有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黑便、皮下出血、咯血等,部分病例有肝脾肿大。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因此,早期识别、早防蚊隔离是防止出现重症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措施。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也不用过于惊慌,登革热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后基本可以康复,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因此,需要科学防范。
登革热没有特效药,预防很重要
有河南省疾控专家表示,外出应尽量避免穿短袖衣裤,要穿浅颜色的长袖衣裳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在外露的皮肤上涂蚊虫驱避剂。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蚊香和(或)电驱蚊器等灭蚊产品。
蚊虫频繁出没时间(早上7—10点和下午4—7点)减少外出,如需外出,避免在树荫、草丛或其他蚊子习惯栖息的阴暗潮湿处逗留过久。
“如果发病前两周内,您曾经在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逗留,或者您周围有登革热确诊病例,那么出现发热、皮疹、头疼、肌痛等症状时,需要考虑患上登革热的可能,尽快到医院就医。”该疾控专家提醒,要主动向大夫说明您的旅行史,以尽快得到诊治。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典型登革热致死率低于1%,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症,致死率超过20%。因此,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出现重症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