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温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发起的第六届天然气地球科学论坛在瑞安举行。今年还是戴金星院士90岁诞辰,会议现场还举办了戴金星院士科学精神图片展。
戴金星,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1935年生于温州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穿着工作夹克衫,虽已是90岁高寿,戴院士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地从会场出来,笑盈盈地坐在我们面前,围绕强城行动,拉开了话匣子。收到家乡的生日祝福
内心非常开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戴院士您好!首先祝您90大寿生日快乐!您是瓦市小学的优秀校友,瓦市小学的学生专门做了生日贺卡,您收到之后有什么感受? **戴金星(以下简称戴):**小朋友们很喜欢我到瓦市小学,他们喜欢和我讨论一些问题。他们想法比较多,梦想比较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多。这是他们喜欢科学,进步的象征。非常感谢我的小校友,希望他们未来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记者注:戴金星多次来到瓦市小学交流,还亲自来校捐赠了一对完整的中华鲟化石)
温州市科协党组书记林建波、温州瓦市小学校长吴孔裕给戴院士送上生日祝福今天,我也收到了温州市科协赠送的礼物。礼轻意更重,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和科协打交道比较多,也一直受到家乡包括温州市科协的大力支持、爱护和鼓励。我们十分感谢家乡对我们的支持。今后我们还要好好努力,为国家、为家乡做一些有益科学发展的事情。
选择专业不应看“热门”与否
而是遵从内心理想
**记:**又一年高考即将到来,“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抉择又摆在了千万学子和家长的面前。您当年是如何选择专业的?对青年学子又有什么建议?**戴:**我找矿的“种子”是在小学埋下的。当时,我在瓦市小学时,林景辉老师要求学生用石膏做一个全国主要煤、铁等矿产分布图。我自己当年制作的石膏模型其实很粗糙,却意外获得了林景辉老师的表扬,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到后面也一直没有变过。但在当时,自己是选择了一个“冷门行当”——在那个年代,天然气研究在国内几乎无人关注,更不受重视。那时候全国和全世界都在搞石油,很热门。对地质,我很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我还动员同班同学报考地质系。任何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艰苦卓绝的过程。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发扬坚持的精神。不只是两三年,而是三十、四十年的坚持,坚持到底肯定能夺取胜利。
戴金星在考察如今,青年学子在选择专业时常常面临“冷”与“热”的两难,我觉得,一些父母往往会选择当下热门、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但相应的,热门专业赛道拥挤,竞争激烈,反而不一定是最佳选择,选择专业不应看“热门”与否,而是遵从内心理想。作为家长要尽早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从很小的时候就要教育孩子要爱好一门课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从小做好某一方面的事情,因为知识是很多年的累积。如果你成天比较,最后你会一无所获。
**把老家科普馆办成全国村级最好的地质科普馆种下青少年兴趣的种子记:**作为温州乡贤,您觉得温州应该如何发展科研力量?
**戴:教育很重要,尤其是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有兴趣的种子。科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化石。拿着化石,给小孩讲述时也很直观,小孩听了高兴又感兴趣,还有科学的奥秘和原理:化石能反映当时是什么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化石就是一个生动的教具。地质科普馆能对小孩进行地质教育。所以这些年来,我也曾呼吁、牵头成立了温州地质科普馆。(记者注:温州市地质科普馆位于温州市地质科技大厦的四楼。在出席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时,戴院士倡议建立地质科普馆。2021年4月22日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该馆迎来开馆,其中多件化石展品为戴院士捐赠)希望让小朋友们从小就能了解化石,认识地球。
戴金星院士参加温州地质科普馆开馆仪式记:**您在会上公开表示,要把老家下川村的金星科普馆建成全国村级最好的地质科普馆。90高龄,为何还要坚持做这件事情?**戴:**我的老家是丽岙下川村,在那里,我经历了清苦的童年,多亏村里人的帮助使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我也很想为家乡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记者注:从2016年开始,戴金星在下川村筹建地质科普馆。5年间,已进入耋耄之年的他和夫人多次往返温州和北京,筹建细节亲力亲为。2021年,下川村金星科普馆基本建成。)人的寿命有限,科普馆可能100年以后还会留着,化石也坏不了么(笑)。接下来,我要尽最大的力量把原来的金星科普馆进行升级。
戴院士在金星科普馆前留影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为了支持我,特地从北京送了化石过来。今天会议这里来了18位院士,他们答应我,以后会给提供一些化石给我,帮助我一起再升级下老家的科普馆,一起帮我完成这个夙愿,让它成为全国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地质科普馆。戴金星院士在金星科普馆第二展厅现场安排布展、题词人才培养建议:
创造展示人才的机会和平台
**记:**您对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有什么建议?**戴:**一个地区不可能全面的人才都有,你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的人都能够自己培养出来,还要引进其他地区的人才来温州。让人才留在温州就要给予优待条件,出台一些礼遇政策,吸引人才,重视人才,让科技工作者生活条件待遇提高一些。只有人才多了,你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得更好。还需要创造平台展示人才,会议就是很好的方式。比如天然气地球科学论坛会议,就是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大会上做报告,让院士们听之后了解他,让院士愿意去培养他们,这样才能不断涌现人才。我的学生中,已经有1位成为院士,还有2位进入院士候选的名单。我的秘诀就是有意识地去培养、监督他们,一年起码要写3到5篇论文,这样20年以后和别人相比,成果就相差非常大了。所以要督促他们一定要坚持研究,坚持出成果,坚持写论文,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记:**您对于科技工作者,有没有一些建议或者寄语想要给到他们的?**戴:**作为科技工作者,有个健康的体魄非常重要。相对我同年龄的院士来讲,我现在身体各方面素质都还不错。我觉得首先要保持卫生,我在北京每天下班以后回家都洗脸、洗眼镜、漱口。还要坚持运动,我在中学时,我都参加温州1万米的长跑,现在我的习惯是走路上下班,从办公室到我们家里每次大概走十几分钟。我喜欢工作,在办公室累了我就会做做操。还有不断地思考,我喜欢看书看报纸,写日记,也喜欢看乒乓球赛。根据达尔文进化论,不用则废,要不断地学习,增进学习能力。平时我也喜欢听音乐会,和温籍文艺名家也有来往,比如音乐家姜嘉锵、白雪,表演艺术家黄宗洛、黄宗英等。后记:相信坚持的力量
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天然气50多年,择一事终一生,“坚持”“坚守”……这些不仅是戴金星院士对年轻学子的嘱托,更是他用一生去实践的理念。“别人送了我一个东西,后面写着‘鲐背之年’。这个‘鲐’我没见过,我就马上查字典。原来鲐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这样我就学到了新的知识。每天进步一点,积累起来知识就多了。”戴金星说。“坚持”“坚守”,做学问如是,保持身体健康也是如此。让我们意外的是,如今90岁高龄的他还在工作。“我不抽烟不喝酒,就是喜欢工作,周末也喜欢泡在办公室。工作时长算起来,工龄应该100岁了。”戴院士幽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