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1973年,一篇题名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中国科学》杂志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当时,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急于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他们合作的《筛法》一书中,他们特意增加了一章《陈氏定理》。在这一章的第一页写道:“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这篇论文的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他从小成绩就很好,加之自己身体瘦弱,一些嫉妒他的有钱人家子弟时常对他拳打脚踢。受委屈的他流着泪回家吵着说要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咱们越是穷,就越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此后,陈景润再也没有流过泪,而是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

陈景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爱有关: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激励他要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让陈景润深受感动,并立志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他见陈景润对数学十分感兴趣,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补习,并教育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陈景润也很争气,热爱数学的他,保持了就读期间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就读高中时,有幸遇见令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学问渊博的他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和英语。在一次课堂上,沈元出了一道有趣的古代数学题:“韩信点兵”,在大家都还在埋头计算时,陈景润很快就说出了答案:“53人”。全班被他的快速计算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道:“你是怎样得出来的?”害羞的陈景润羞红着脸说不出话,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计算方法。后来,受到沈元启发与鼓励的陈景润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也就是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从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到陈景润的论文发表证实,这其间经过了整整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美国科学院副院长在美国数学会通讯期刊上载文说:“中国数学所在解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说:“陈景润的工作就好比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峰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英国数学家赫胥黎向陈景润祝贺:“你移动了群山!”

1978年,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学术报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经过认真考虑,他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大致有三点内容:“第一,我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我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同年,陈景润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他却退让着不肯接受这份本应属于他的荣誉,“我只不过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却被推上了主席台,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1979年,陈景润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来到世界一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当国外的同行善意地向陈景润提出希望他能长期留美工作时,他微笑着谢绝了:“我的国家的确十分落后,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应该回去为祖国服务。”回国后,陈景润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所节省下来的7500美元全部捐献给国家。一个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谦逊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话表述陈景润的贡献:“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1999年,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