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星座名称的标准化后,就需要划定各个星座的区域范围,以确定各自的“疆域”,这就如同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疆域进行勘测和划界。1925年,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大会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天文台的尤金·约瑟夫·德尔波特(Eugène Joseph Delporte,1882-1955年)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界定星座边界的建议。德尔波特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一直在为这个项目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天文联合会中的各国天文学家有着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等天文学家的分歧难以消除。德尔波特采取了一种更稳妥的方法,他通过与委员会成员协商,来解决争议和分歧,以减少标准化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按照天文联合会变星委员会的要求,德尔波特需要将所有已经具有既定名称的变星都留在此前所在的星座中,这是其指导原则之一。为满足这些条件,德尔波特决定延续一些曾经被广泛采用的边界方案。例如,为了与美国天文学家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Benjamin Apthorp Gould,1824-1896年)的早期工作保持一致,他基本保留了古尔德曾于 1877 年在其《阿根廷测天图》(Uranometria Argentina)中公布了南部星座的边界,只是作了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古尔德使用对角线的地方,因为该星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不便于使用。
古尔德的《阿根廷测天图》
1874年,古尔德完成了其一生最受称颂的工作之一《阿根廷测天图》,其后于1879年出版,其中使用了古德命名法。至1884年,在南半球可见的100度天区内,《阿根廷测天图》包含了73160颗恒星73160颗恒星,而古德命名法所标注的恒星的观测记录一直更新至20世纪末。
最终,德尔波特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赤道南12度以北的天区,在对古尔德等人的工作进行了补充后,他沿着赤经圈和赤纬线画出了星座的最新边界,使得每颗恒星都处于确切的星座天区当中。例如,之前提到过被御夫座和金牛座共享的恒星,最终以被完全分配给金牛座,而成为金牛座β。
德尔波特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由蛇夫和巨蛇组合而成的星座,因为这两个星座自古以来都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德尔波特将巨蛇分成头和尾两个部分,分列于蛇夫座的两侧,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巨蛇星座也成了唯一被分开的星座,尽管它被划分为头尾两个区域,但这两个部分仍被视为同一个星座。
约翰·弗拉姆斯蒂德 (John Flamsteed,1646-1719年)星图Atlas Coelestis中的蛇夫座
(图中的蛇夫座与巨蛇座纠缠在一起)
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第三次会议在荷兰莱顿召开,会议上天文学家们正式通过了德尔波特的星座新边界。1930年春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再次商讨其具体内容的修改建议,新的星座边界方案最终获得批准。随后,德尔波特在1930年4月出版了最新的《天文图集》(Atlas Céleste),并随附了解释说明的《星座的科学界定》(Délimitation Scientifique des Constellations)一书。自此,天空就像地球上的国家一样,拥有了明确的“划界条约”,这也是全世界天文学家们一直遵守的条约。
航空公司广告中的星图
(星座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就像地球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一样。有些航空公司以此作为广告创意,不同的航线在空中的来回穿梭,将乘客送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