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三易研究方向、跨越多个领域,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为氢弹的原理突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说:“数学来源于实际,数学研究应基于实际,并提升为数学方法和理论,回归指导实际。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周毓麟。
1923年2月12日,周毓麟在上海弄堂出生。周毓麟调侃自己有一个“数学之家”。他在毕业填报志愿时,坚定地报考了数学专业。
1941年夏,周毓麟成为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招收的唯一一名新生。毕业后,周毓麟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跟随陈省身学习拓扑学。他学习认真,善于领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崭露头角。
1954年,因偏微分方程更符合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已小有所成的拓扑学,第一次改换专业方向。
周毓麟师从著名数学家奥列依尼克,他巧妙地运用拓扑学不动点定理研究整体解的存在性,与导师合作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渗流方程的论文,该理论很有应用价值,被公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经典性工作,至今还在被不断引用。
1960年5月4日,周毓麟迎来第二次重大改变。书记告诉他去参加一项重要的国防工作
“没问题,党叫干啥就干啥!”周毓麟毫不犹豫地说。当听到书记强调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艰辛,直来直去的周毓麟当场表示:我知道要调动工作,但是我得告诉妻子一声。因为那时,距离他的女儿出生仅仅剩下一个多月。
从事国防保密程度这么高的工作,必然要隐姓埋名,中断已有成就的研究工作。从1960年到1980年,在一名科研人员最富于激情和热情还有创造力的岁月里,周毓麟再没有公开发表一篇新的论文。
1960年夏天开始的九次计算是我国原子弹研制史上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周毓麟带领科研人员,通过调研,着力解决了原子弹爆轰过程的一维精确计算问题。
英雄的时代,造就着一批时代的英雄。
原子弹突破后,周毓麟在氢弹研制工作中领导了二维流体力学方程计算方法的研究,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取得了一些定性的结果。
周毓麟根据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又重新回到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研究。当别人感叹周毓麟科研之路磕磕绊绊,“跨界”三次都是不小的坎坷时,他却说“是我总是觉得数学是有用、能用。说我有三次转变,我根本想都没想到过那算是什么牺牲,对我来说,三次转方向就是三次提升。”
在周毓麟看来,创造力才是成才的关键。为此,周毓麟主持的考试总是有三条规矩:可以看书,可以查资料,但是不能相互讨论。
回过头,纵观周毓麟70多年的数学研究生涯,他将“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数学天地间自在驰骋,淡泊名利、俯仰自得,终成国内少有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
科学探索无止境,一片丹心为报国。对一名科研人员来说,变动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意味着此前的心血可能要付诸东流。然而,为了祖国的需要。周毓麟三次义无反顾地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每一次改变后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周毓麟院士是用一生的勤恳书写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谢谢大家。
王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