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解“秋乏”,防“秋燥”,敛“肺气”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收藏

与秋天相遇,我们需要做什么

秋乏,秋燥,慢慢到来...

①秋乏由来在夏季,气候炎热,身体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再加上夏季难以得到充足的睡眠,以及人体过度消耗能量,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

进入秋季后

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个时候人体将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于是机体可能会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秋乏注意事项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还是不想起”,一年四季我们都处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真的即将到来的“秋乏”我们该怎么办应对呢?

适当的增加午睡时间,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这段午睡时间可以补充你的经历,减少疲惫感。

减少运动如果秋季我们感到身体疲惫的,就不要强行去锻炼身体,搞的满头大汗身体疲惫并不能够驱走身体的和感觉上的疲惫,只能让你感到秋乏的症状更加剧了。所以,还是减少运动量。

常做深呼吸动作身体常常因为缺氧而感到头晕和无力,经常做做深呼吸的动作可以充分吸收氧气,让脑部供血充足,就会精神多了。另外深呼吸加远眺效果会更好。

人们在日常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收敛,缓解“秋乏”。

此外,天气虽然依旧有些热,但在晚上睡觉时尽量不要使用空调制冷。因为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热、夜间凉,如果晚上使用空调制冷,容易使人出现身热头痛、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②秋燥的产生出伏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气候趋于干燥。在这样的天气里,人的皮肤干燥紧绷起皮脱屑,嘴唇干燥,鼻出血、嗓子发干、咳嗽等,民间称之为“秋燥”

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

前者一般多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

后者则一般常见于晚秋季节,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

秋燥注意事项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为缓解“秋燥”,要注意多喝粥、多饮水,尤其是多饮用一些蜂蜜水。

刚刚出伏时暑热未消尽,可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如绿豆汤、莲子等,以消暑敛汗,健脾开胃。

在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还宜进食酸味之品以收敛肺气,如橘子、柠檬、柚子等,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泻肺气及上火。

③敛肺气
图源:Pixabay

初秋时节养肺气的药膳推荐:

1.加减生脉饮

原料:西洋参、麦门冬、五味子

制作方法:此三味水煎后,代茶饮。

功用:此方原本用于治疗因气阴两伤而出现的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的症状。但作为处暑时节的日常养生保健茶饮使用时,将其中的人参改为西洋参,减轻了补肺气的作用,而增强了清热、养阴的作用,更适合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另外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敛肺止汗,三药合用,可以益气敛肺,防燥滋阴,适合大部分人群在初秋饮用。

2.梨冬茶

原料:鲜梨、麦冬、绿茶

制作方法:用水煎煮梨块、梨皮、麦冬后,取水泡茶饮用。

功用:梨冬茶饮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可用于缓解因热病伤津导致的肺燥咳嗽,适用于缓解夏末秋初时因养生不当导致的热邪入里伤肺而出现的咳嗽症状。如果平素胃肠虚寒的人群,可以将绿茶换为乌龙茶或花茶均可。如果咳嗽日久,亦可加入一些乌梅来敛肺止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