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例!猴痘变异新毒株出现,可飞沫传播!需要警惕吗?如何做好防控?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近日,泰国公共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该国出现首例猴痘Ib变异株病例,这也是世卫组织为猴痘疫情拉响全球公共卫生警报后,全球第二例、亚洲首例Ib变异株病例。

与以往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不同,此次发现的Ib型变异病毒还可以通过分泌物(如呼吸道飞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进行传播。

ISS_26411_07142.jpg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1日报道,眼下猴痘疫情三种毒株并存,分别是“分支Ia”、“分支Ib”和“分支II”,其中“分支Ib”最令人担忧。这一新毒株是猴痘病毒“分支I”的变异株,看起来与“分支Ia”大为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说猴痘病毒新毒株“分支Ib”去年在刚果(金)出现并迅速传播,已蔓延至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的周边国家。

世卫组织上次就猴痘疫情发出这一最高级别警报是在2022年7月,于2023年5月解除。引发2022年至2023年猴痘疫情的主要毒株是“分支II”毒株。

8月15日,在刚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马市附近尼拉贡戈地区的一座医院里,一名感染猴痘病毒的儿童展示皮肤症状。

图片来源:新华社(扎南摄)

海关总署也于近日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提醒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

猴痘是什么?需要警惕吗?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1958年,科学家在丹麦的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体内首次发现这种病毒,当时这些猴子出现“痘状”传染病,猴痘病毒因此得名。1970年刚果(金)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此后病毒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区流行。

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此外,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自2023年9月20日起,我国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如何防控?

出入境人员有哪些重点注意事项?

出境人员应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公众该如何预防?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建议经常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部。

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且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

如家人、朋友确诊猴痘,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张美玲L
庶吉士级
高度警惕,时刻关注,外防输入,内方传染,全面构建防疫屏障!
2024-08-27
清风徐来爱科普
庶吉士级
针对猴痘病毒新的传播方式,‌大家需要提高警惕,‌加强个人防护。‌建议避免与可能感染猴痘病毒的人或动物密切接触,‌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物品,‌特别是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要更加注意。‌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2024-08-27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防控猴痘,出入境人员应关注目的地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公众应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与患者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猴痘的传播。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