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雨水花园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拉里·霍夫曼及其团队提出“生物滞留池”的想法创造了“雨水花园”这一术语,并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进行了实践。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地表径流和雨水循环问题出现,这同时也引发了水资源浪费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如城市内涝、生物多减少。雨水花园的推广、建设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给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添瓦助力,雨水花园在规划前必须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留有足够面积的地上或地下空间,便于规划建设,其次,雨水花园要有适宜的汇水面积,能容纳短时骤增的雨水量,最后,雨水花园不能对场地建筑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造成损害。
雨水花园定义:
雨水花园利用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收集雨水,收集到的雨水一般用来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或作为生活用水。雨水花园对雨洪调节与雨水利用有着显著的功效,同时雨水花园还是一种管理简单粗放、自然美观的景观绿地,兼具生态的同时又不失景观品质。
雨水花园构造
1、蓄水层:暂时存储大量雨水,沉淀部分有害物以及金属分子。
2、覆盖层:采用树皮进行覆盖,在树皮土壤界面上营造了一个微生物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物的降解,以减少径流雨水的侵蚀。
3、植被及种植土层:有较好的过滤和吸附作用,一般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砂质土壤,而种植植物应选用多年生的,可短时间耐水涝,如大花萱草、景天等。
4、人工填料层:多选用渗透性较强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当选用砂质土壤时,其成分与种植土层一致。
5、砾石层:通常在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间铺上一层土工布,防止土壤等颗粒物进入砾石层,防止土壤颗粒堵塞穿孔管。
雨水花园中植物分区方法(依据中种植区不同的水淹状况):
1、蓄水区
耐淹能力:该区域植物物种的耐淹能力要求最高,必须能够长时间承受水淹而不受影响。
耐旱能力:尽管蓄水区在雨季水淹严重,但在非雨季的干旱条件下,植物也应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以维持生存。
抗污染与净化能力:植物还需具备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和净化能力,以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
2、缓冲区
耐淹能力:植物需具备一定的耐淹特性,以适应偶尔的水淹环境。
耐旱能力:在非雨季,植物需有较强的耐旱能力以维持正常生长。
抗雨水冲刷能力:由于缓冲区可能受到雨水冲刷的影响,植物还需具备一定的抗雨水冲刷能力。
3、边缘区
耐旱能力:该区域植物物种需要有较强的耐旱能力,以适应干燥的生长环境。
耐淹能力:对植物的耐淹能力无特别要求,但如能选择既耐旱又稍耐淹的植物则更佳。
观赏性:植物的选择还需考虑与周边植物景观的衔接和观赏性。
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原则
1、尽量选用乡土植物,如果一定要用外来物种,也要是经过长期驯化的植物物种,乡土植物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成景观快,管理粗放。
2、选择具有完整根系的植物,植物的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重要部位,也是植物存活的保障。根系的完整使得植物更快地扎根于新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3、采用耐旱但又具有忍耐暂时性水浸(不超过48小时)的植物,这样的植物环境适应性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多利用香花植物。芳香植物有助于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创造更加良好的景观效果。
雨水花园的价值
经济价值:雨水花园的应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水资源,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用水的成本消耗,为城市建设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雨水花园具有极强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城市就业、缩短城乡建设的差距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价值:雨水花园在生态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代替的,雨水花园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带来福音,下渗的雨水补充地下水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地下水水位、阻止或延缓地面下沉,还可补给土壤含水层,加快土壤渗滤速度,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雨水花园在城市小气候调节、城市水面增加、城市绿地增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艺术价值:雨水花园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功能景观,具有艺术价值,其设计均借助艺术手段,尤其雨水收集时采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后符合美学特性。通过艺术的创造,一个成功的雨水花园景观不论从面积、尺度大小、组合情况,还是雨水集用、植物配置及景观元素的设置搭配,都具有较高艺术性。
雨水花园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场地形态、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要将雨水花园形式及理念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与专业人员相互协作配合,研究并建立一套适合各地环境条件的雨水花园应用体系,为城市和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要多个方面展开,既要达到雨水的综合收集利用,又要与人的行为、景观与艺术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