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千万IP创科普# 古画里的“开学季”: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何时?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大家知道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何时吗?它们在当时是否也被称为“学校”呢?我们不妨一起走进古人的“开学季”,探索一下他们读书的流程与我们现代有何不同。

古人“上学记”

中国的教育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夏朝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成为“庠”(xiáng)。可是,夏商周时期的孩子们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学校读书,官方所办的学校是只针对古代贵族的孩子而设立的,这类学校叫“官学”。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记述道:“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肉脯,“束脩”就是10条干肉。孔夫子的学费则是十根腊肉,上交腊肉之后就可以接受教育。因为孔子的这个做法,很多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上学了,由孔子所创立的这种学校就是“私学”。

清代画家刘权之笔下的《亿春书瑞册图》(家弦卷)部分,便描绘了一幅乡村私塾的场景。画中的茅屋内端坐着一位留着长胡须的老者,他的身份应当是这个学堂的老师,其余的孩童则围桌而坐,拿着书本,手舞足蹈好像在激情地演说些什么,也有可能是在与老师讨论学问呢。视线转移到茅屋前,可以看到有一名身穿紫衫的学生匆匆赶来,手里还抱着一个绿色的包裹来见老师。大家猜他包裹里装着的是什么呢?有人可能已经联想到了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束脩”,看来这个孩子是来拜师的,而包裹里装的则是给老师的学费。画面左侧也有着三名同样怀抱包裹的孩童交头接耳地谈论着什么,看来是到了开学季,他们几人带着“学费”一同来拜师学艺呀。只不过紫衫孩童跑得比较快,先他们一步到达了目的地。往远方望去,透过明亮的大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孩童正神情专注地抚琴,美妙的琴音仿佛已经穿过画纸,钻入了我们的耳朵。而琴艺就是古代孩童的必学科目之一。古代学校的科目和如今有很大不同,在孔子的教学期间要求学生学习“六艺”,指的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要求学生,首先不仅仅会读书,还要懂音乐与舞蹈,其次竟然还要会骑马射箭,可谓是能文能武。大家觉得古代孩童要学习的科目与你们现在所学的相比哪个更难呢?

古人“文具大揭秘”

新学期新征程,自然是少不得新文具。那么,古时候的学生在开学时又需要准备哪些文具呢?

在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中,可以看见画面正中心,夫子捧书阅读的桌子上,就摆着许多的文具。最左侧书卷下面,有一个书匣子。在书包还没有发明之前,书匣子多用来收纳字画、笔墨纸砚等贵重文具,一般是选用香樟木、杉木等具有特殊香味的木材制作,为的是防止虫蛀。随着时代的变迁,学子们不需要再背负着沉重的行李书盒,而是替换成简单的布包,到了后期,慢慢演变为如今大家手里的书包。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书匣子旁边的一个笔筒,这个笔筒形状扭曲,里面竟然还插了一株绿植。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为使用方便、造型简单,很快便风靡起来。

在这笔筒旁边,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类文具。从左至右分别为笔洗(洗涮毛笔之用)、笔格(搁置毛笔之用)、水中丞(指水盂,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笔掭(tiàn)(用于伺候笔墨浓淡的工具)。除了图中所展示的这些之外,古代学生还备有砚滴,是专门用来在磨墨的时候,向砚池里滴水的器物。砚滴的造型多样,多采取动物神兽的原型制作,憨态可掬。至于画中夫子手里的戒尺,则是古代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戒尺所象征的惩戒逐渐与私塾一同淡出我们的记忆。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心中要常存一把属于自己的“戒尺”,辨识可行之道与不可逾越之界。

古人“考试大冒险”

考试,对我们来说是学习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代的学子们也是一样。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创作了一幅生动描绘古代考试放榜场景的《观榜图》。这幅画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风貌,还让我们感受到画面中心有很多人,他们都在看一张大榜,它被贴在显眼的地方,像是官府的外墙,这张大榜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他们考试的成绩!画面里有急忙赶来的学子,还有人们簇拥在榜单前,或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名字,或欣喜若狂地庆祝自己的成功,或黯然神伤,被人搀扶着接受落榜的现实,还有旁观者,他们或是好奇,或是在为他人感到高兴或遗憾。再将视线向后移,街道上还有焦急跑来的学子。在古代,放榜那天可是个大日子,场面特别庄重,许多考生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会聚集在榜单前,寻找自己或亲人的名字。对于高中的学子,家里人一高兴,可能就会摆上几桌好菜,庆祝一番,或者放放鞭炮,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好消息。那么大家知道古代学子的考试是什么样的吗?

古代的科举考试对那时候的读书人来说非常重要,是学子成为国家官员的必经之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那些不是出身贵族家庭的读书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会有些小小的变化,就像我们每个学期的课程都会有所不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书里包含了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是古代学子们必须精通的。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本书涵盖了诗歌、历史、礼仪、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是古代学子们深入学习的重点。

在层层的选拔中,院试是科举考试的起点,通过这个考试的人就获得了“秀才”的称号。秀才们经过院试的洗礼后,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了,乡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而考得最好的那位,会得到一个特别的称号--“解元”,就像我们现在考试的第一名。之后,举人们将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考中的人被称为“贡士”,而第一名则会被称为“会元”,这就像是在一次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最后,贡士们将参加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这个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巅峰。考中的人被称为“进士”,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进士中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是所有考生中最耀眼的明星。紧随其后的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他们同样享有极高的荣誉。古代人考中进士以后,他们的仕途便开始了。

孙金燕 张雨珂 孟明月

评论
科普中国●yling
庶吉士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学习的重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学校的伟大之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事情不绝于史。
2024-09-09
臭皮匠心
学士级
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体系。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与现代有所不同,注重文武兼备,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入学仪式和教育传统。这些古老的教育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4-09-09
清风徐来爱科普
庶吉士级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学校形态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但始终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