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倍增器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无论是卫星、航母,还是手机、电脑,现代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都离不开稀土。
20世纪末,稀土分离工艺作为一种高度保密的精尖技术,被牢牢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家手中。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却长期受制于自身技术瓶颈,只能以低价出口稀土原料,再从国外高价购入高纯度的稀土产品。
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突破西方的稀土生产技术垄断,缔造了一个稀土“中国传奇”,这其中徐光宪先生功不可没。
“再难也要上”
在当时,稀土萃取化学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提纯任何一种稀土元素都是巨大的挑战。
徐光宪(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需要高纯度地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
徐光宪不畏困难,潜心钻研,从美国宣告失败的“维拉体系”中总结经验,独立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并成功将纯度提高到99.99%,打破了世界纪录!
1974年9月,他亲赴包头稀土三厂参与实验调试,成功地将这一新工艺技术应用于稀土分离的实践中,完成了世界首次应用“维拉体系”高效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
“中国冲击”
在1978年,徐光宪率先举办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他的科研成果无偿推广至国营工厂,推动新的稀土生产工厂不断涌现。
曾被视为最高机密的分离技术成为我国乡镇企业普遍掌握的工艺,使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跃升为稀土生产和应用大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徐光宪在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学术讨论会上发言(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大量出口单一高纯度稀土,国际稀土价格降至原来的1/4左右,成功改变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许多外国稀土生产厂家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他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中国冲击”。
“中国的稀土生产控制了世界,
但是没有定价权”
虽然我国先进的稀土生产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但也间接引发了中国稀土产业的重大危机。国内各大厂家恶意竞争,刻意压低价格,导致稀土出口再一次变成“猪肉价”。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闭了自己的工厂,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我国的稀土。同时,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也将面临枯竭的风险。
1980年5月,徐光宪率领中国科学院稀土代表团外访(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面对宝贵资源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徐光宪深感忧虑。他深知,稀土作为影响世界的关键战略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大量购进稀土,其实是在做战略储备。此外,各国的资源储备量还将影响定价权。长此以往,西方国家将再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将沦为“稀土小国”。
为此,徐光宪联合师昌绪等多位院士,于2005到2006年期间两次致函国务院,强烈呼吁对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进行保护,以避免黄河和包头受到放射性污染。
国家及时作出回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07年起,对稀土出口实行全面管控,严格限制稀土的生产和出口数量,大幅提高出口关税,挽回了大量损失。
人物经历:
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在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尊称为“中国稀土之父”。
194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与妻子高晓霞一起回国,共同进入北京大学工作。
1957年9月,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拔尖人才。1980年12月,徐光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系四班全体同学写给徐光宪高小霞夫妇的信(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