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前,你应该知道的一切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田永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李菁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病变,通常是由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的某个部位聚集形成。虽然大部分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症状,但对于部分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往往成为必要手段。

一、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

一般来说,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以下情况:

首先,当囊肿引发明确的临床症状,如严重头痛、恶心、呕吐,且影像学显示囊肿压迫脑组织、中线移位或颅骨明显膨隆时,可以考虑手术干预。其次,若囊肿引发癫痫,且脑电图确认癫痫起源于囊肿部位,也是有手术指征的。最后,囊肿自发破裂出血,形成囊内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时,也需要紧急手术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囊肿大小并非手术的唯一标准。即使囊肿较大,只要患者无症状且不影响正常生活,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而非立即手术。随访间隔可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稳定程度进行调整,确保及时监测囊肿的变化。

二、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及选择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神经内镜造瘘术(内镜造瘘手术)以及囊肿-腹腔分流术(分流手术)三种。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1.开颅手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开颅手术通过直接打开颅腔来暴露并处理囊肿。目前已经不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因为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内镜造瘘或分流手术效果不佳、囊肿内反复出血、囊肿内有炎症或粘连等复杂情况时,开颅手术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手段。

2.神经内镜造瘘术(内镜造瘘手术):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内镜技术,在颅骨上钻一小孔,将内镜伸入囊肿区域,在囊肿壁上造瘘,就是切开一个小口,使囊肿与周围的脑池或脑沟建立沟通,使囊肿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瘘口,参与到整个脑脊液的大循环中,从而降低囊肿内的压力,使其逐步缩小。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3.囊肿-腹腔分流术(分流手术):在囊肿和腹腔之间安装分流装置,使囊肿内的液体能够缓慢流入腹腔,由腹腔吸收。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适合内镜造瘘手术的情况,但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存在分流管依赖、分流管不能拔除,需要终生携带等问题。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囊肿有明确的症状,且经过严格的评估认为需要手术干预,那么首选内镜造瘘手术。如果内镜造瘘手术效果不佳或存在其他特殊情况,如囊肿内出血、炎症等,则可能需要采用开颅手术或囊肿-腹腔分流术。

三、颅内蛛网膜囊肿术后的注意事项

内镜囊肿脑池造瘘术作为微创手术,虽恢复迅速,但仍需谨慎对待。

术后初期,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况,确保平稳过渡。家庭护理中,体温监测和伤口观察是关键,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炎症反应和伤口异常。多数患者术后一周左右可快速恢复,但个体差异显著,如果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会延长恢复周期。

复查是手术后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次复查通常安排在手术后一个月,以监测囊肿内出血、脑组织复位及硬膜下积液等情况。若术后稳定,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持续良好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根据医生指导调整复查频率。

复查内容包括头围测量、伤口愈合观察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评估囊肿体积变化和潜在并发症,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