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趣闻 ·
“清风”何典?
话“清风”,不难由它联想到“明月”。清风与明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让人可以容纳接受、不排斥的意象,自然可借用为舒适、妥切。唐代王维《灵景岩斋舍门联》,其上联为“明月入怀清风在抱”,用来比喻人心胸开阔明朗。如果前溯的话,那么曹魏时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组诗是更早就把明月和清风两个意象并立的古诗之一。其中名句“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自其第一首:“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帷帐照了进来,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阮籍诗中的清风明月是主动进入主人的区域。宋代释智圆则加了一层经过主人允许的意思,其《草堂即事》有句:“入室容清风,升堂许明月。”草堂是简陋的居所,容许入室升堂的只有清风明月,所示乃高洁脱俗。
由此令人想象得到:人能够沐风浴阳,一定是极其舒坦的状态。
“清风”让人很舒坦。也许就是出于对清风如此的理解吧,古人用“清风”命名了一种植物,它更是一味中药,即被文人多多咏吟的“清风藤”。在《本草纲目》中它有了“青藤”与“寻风藤”的异名,后来其药材名称变成了“青风藤”,它也以此名被收录入《中国药典》。为青风藤释名,正可以从清风而觅典,为其作出这样的解释。
图:李崭
“清风藤”作为药名始载的本草典籍,是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清风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从最初的“采其叶”,到以藤茎为药用部位,必是经过临床实践的优选。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录有所不同,他载述:“〔颂曰〕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土人采茎用。”这种缠绕藤本植物,是落叶的,所以李时珍“四时常青”不符合原始文献。但到了他所在的明代,应当已经在使用藤茎了,所以他说成了“采茎用”。
《本草纲目》中关于青风藤的记载:“青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从中可以看到青风藤较为适宜制备成药酒使用。对此,清代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也加以强调:“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青风藤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作用,是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中药。现代研究发现,青风藤的主要成分青藤碱能有效降压、拮抗心律失常,具有保护心功能的作用。青藤碱还可抑制稽延性戒断症状。
· 药材来源 ·
为防己科防已属植物青藤和毛青藤的干燥藤茎。
· 性味归经 ·
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以及风湿麻木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克。适宜制成酒剂使用。
· 食疗推荐 ·
双藤煎
原料:青风藤、红藤各12克。
做法:取两味药材水煎,取药液,加酒适量服用。功效:祛风湿,止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以及风湿麻木等。
说明:酒可用白酒,也可用黄酒。宜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温馨提示 ·
脾胃虚寒患者不宜使用,湿热痹患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