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可能到这里就有人想问了,关爱骨骼健康不应该多喝点骨头汤、多吃点钙片吗?跟体重和肌肉有什么联系呢?
在这里,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就要跟大家介绍一下骨质疏松的病因:
首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是由于骨密度和骨量降低,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导致骨折、骨痛和肌无力,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等并发症状。
其次,肌肉作为骨骼的保护机制,我们通过锻炼肌肉,可以增加肌肉的强度和力量,提高骨骼的保护能力,减少骨折的风险。
最后,骨头汤中钙离子大多都是以磷酸钙为主,不溶于水的,甚至,骨头汤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嘌呤和脂肪成分,还容易导致我们体重增加,增加痛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哦。
所以喝骨头汤≠补钙!
那会有朋友想说,我不喜欢运动,能不能只吃钙片来预防骨质疏松呢?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骨质疏松的发病人群。
前面我们知道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它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常发作于老年群体,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群体。
这是由于体内内分泌的下降,女性在50岁左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在60岁左右,睾酮水平出现下降。致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量丢失,因此,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这两类人群。
而除了内分泌以外,营养物质的缺乏、运动减少所导致的肌肉萎缩、骨量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1.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50岁左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丢失;男性则在60岁左右,睾酮水平出现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这两类人群。
2.营养因素
钙和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甲状旁腺分泌增加,进而导致骨吸收增加。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和磷的吸收,使骨基质矿化受损。
3.遗传因素
年轻时期峰值骨密度的高低、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流失的速度,以及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均与遗传因素相关。
4.运动因素
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者,骨密度高。老年人性激素缺乏、活动减少、力学刺激少,肌肉萎缩,骨量也相应减少。
5.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
吸烟、饮酒、户外活动少、高蛋白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光照少、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均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那我们要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
1.首先从“吃”下手
保证蔬菜、水果的足量摄入,每天吃的蔬菜为半斤到一斤左右,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新鲜水果半斤;补充足够蛋白质,每天坚持一个鸡蛋,优先选择鱼和鸡鸭等禽类补充蛋白;多进食富含异黄酮类食物,如豆制品,适量吃坚果;增加含钙丰富食品摄入,如乳制品、海产品等;足量饮水:每天7~8杯,少饮酒、咖啡和浓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2.运动
减少久坐,每天运动半小时,包括:步行、跳舞、健骨操、慢跑、有氧健身操、太极、骑自行车等。老年体弱的骨质疏松患者,一定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场地条件决定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引发骨折等运动损伤的活动。
3.预防
预防跌倒,不给骨折留机会,老人是骨质疏松重点人群,由于骨质疏松症短期治疗难以奏效,所以提高肌力,预防跌倒就是最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4.生活习惯
每日花半小时左右到户外进行温和的阳光照射(避免暴晒);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保障骨骼健康。
5.药物预防
每日钙摄入推荐剂量为800~1200毫克;维生素D成人推荐剂量为每天200单位,老年人因缺少日照、运动不足及吸收功能减退,其推荐剂量为400~800单位。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所以,预防骨质疏松,除了补充钙片和维生素之外,适量运动,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同样也必不可少哦。
骨质疏松虽然不像某些急性病医院有着明显症状,但病无大小,千万不要因小“拖”大哦,当您有以下征兆时,请尽快到医院配合治疗,勿讳疾忌医。
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1.骨痛和肌无力
早期无明显症状,需要通过x线或骨密度精密测量发现,严重的表现为腰背疼痛、乏力或全身骨痛。
2.骨折
常因轻微活动、创伤、弯腰、负重或摔倒发生骨折。
3.并发症
驼背或胸廓畸形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等表现。
如您出现以上症状,可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就诊。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骨质疏松专病门诊由内分泌代谢科名医专家坐诊,为每位患者提供骨密度筛查及诊疗等综合一站式服务,普及骨质疏松知识,排查骨质疏松症。确诊骨质疏松的病人可以在门诊接受规范化诊疗,获得专家科学的骨骼健康管理指导,有效预防和减轻骨质疏松所引起的健康风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刘珂 谭美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