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错会导致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为了落实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制定了相关文件,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状况,强调父母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建议亲子要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可见亲子沟通的状况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图源:Pixabay
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的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运用各种沟通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交往和学业成绩。因为亲子沟通的有效与否决定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孩子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易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也影响其日后与他人的和睦相处。
二、亲子沟通常见的“雷”有哪些?
雷区一: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父母是“家长”,自带权威感并应用到亲子关系中,还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但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也是自我意识住家发展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期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由此而带来心理上产生了`“独立感”“成人感”,同时青少年们开始关注“自我”,并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会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想要自己作主。
雷区二:“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会直接看到问题所在并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表达情感,并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比如:孩子养的鹦鹉死了,非常伤心难过,家长会说“再买一只不就行了,有什么好哭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鹦鹉寄托了情感,鹦鹉死了是关系的断裂、情感的丧失。双方针对同一事件的侧重点不同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并否认对方,矛盾也由此产生。
雷区三:代际差异和冲突
新老两代人由于年龄、经历、历史条件、看问题的角度等有所不同。但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甚至有的父母会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能害你吗?”。而孩子经历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教养环境、养育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父母不同。双方都缺乏相似成长经验、感受,也难以理解对方,进而产生冲突。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呢?
策略一:增加非言语沟通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可见,沟通中的非语言不能忽视。如对孩子表示喜欢、赞许时,可抚摩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点头微笑,挑起大拇指等。
策略二:了解孩子和父母特质
父母是哪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还是能够尊重、平等的孩子?父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理性、急躁、忧郁、矛盾等?还是温柔、自信等?
孩子是属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幼儿、儿童、青春期、成人?每个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心理特点?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策略三:改善沟通模式,提升沟通技巧
非暴力倾听并回应对方:当你看到/听到/想到...........,你感受到..........,因为你需要/看重.........,所以你想要/期望..........。
非暴力表达自己: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我感受到..........,因为我需要/看重.........,所以我想要/期望..........。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扮演着“第一任老师” 的重要角色,要上好“人生第一课”,父母也要不断自我提升,学会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经营好婚姻关系,营造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供稿单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审核专家:彭美玲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