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补齐短板,高质量科普治理体系释放科技创新澎湃动能——人民城市科普路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作者:姜晓凌 戴丽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3年后,这一重要理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今,5年过去了。人民城市属于人民,充分彰显了城市内在的人本价值;人民城市服务人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城市成就人民,为人民追梦圆梦提供广阔的舞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座城市不仅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也要在凸显城市公民素养上成为范例。

城市因人民而美丽,人民因城市更幸福。为此,上海科技报社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寻访‘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申城科普之路”,从不同角度讲述上海这个城市,科技如何充分惠及民生,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如何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

科普网红也能评上研究员。清华本科毕业、海外博士深造、回国后一头扎进癌症科普,成为一名自由科普人的网红“菠萝君”李治中,在2024年上海科技节上惊喜地获得上海市科技传播高级职称。他是全国首次面向市场端开展科技传播职称认定的首批“自然研究员”之一,和他一起取得科技传播高级职称的还有“混子哥”陈磊、B站up主“稚晖君”等人。“真没想到潜心做科普,也能重新走上专业道路,获得专业资格认定的最高级别。”这得益于2022年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明确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普人员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随后,2023年上海人社局下发《关于开展202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含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高评委下单设科技传播组,引发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关注。“菠萝君”看到了科普作为一门专业的上升通道——公众号的粉丝量,10W+科普网文数量,写作的科普著作,承担的科普公益活动……李治中第一时间提交了高级职称评定所需的各种材料,并通过了专家组答辩,最终顺利取得“研究员”高级职称认定。这些前瞻性政策,让科普人才有望像科研人才一样,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获得人才计划支持。让科普人才评上高级职称,彰显的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机制之变。

体系化思维突出引领性

树立科普发展系统观,首先要在战略顶层设计上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落实,加快构建适应全面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战略要求、普惠共享的现代化科学普及体系。

2019年7月19日,上海市委组织部与上海市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的意见》,以打造社区书院基层科普服务作为“党建+科建”的落地新模式,接长手臂、服务基层。社区书院以“党建引领、科技特色、资源融合、群众喜爱”为目标,“家门口、点单式、社会化”为特色,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全市各区现有各类基层活动场所,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形成15分钟科普生态圈和公共科学文化阵地。

2021年,《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出台,把科创中心规划、科技规划、科普规划三者合一,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科学文化,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在以往的科普发展中已经关注和重点考虑方面的基础之上,“十四五”规划突出在9个方面“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强调科普发展的品质、水准和效率;更加注重体系化推进,将科普的供给和推进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谋划;更加注重社会化共建,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更加注重精准化供给,强调科普受众群体和科普供给内容、方式、形式、要求的差异化精准施策;更加注重教育的作用,强调科技素质教育在提升市民科学素养中的关键作用和地位;更加注重专业化支撑,强调对科普工作规律的总结和研究,着力提升科普供给者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以数字化推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均衡;更加注重基础的意义,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资源集群化与国际化,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普工作,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

2022年3月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实施,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条例注重科普与科技创新融合,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并重,重视科普人才的培育培养,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技的认知和兴趣,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科创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23年,上海开始陆续推出专门面向科技传播方向的中高级职称评审,畅通了科技传播工作者的专业晋升路径。这一改变,将原先把上海科技传播职称评审放在工程师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通过代表作的设定,引领整个人群的专业化发展。比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主流媒体发表前沿科技或新兴产业的科普文章”可以作为代表作,这个方向是引领推动科技传播工作的创作方向更直接响应科创发展需要,也就是推动硬科技科普;再比如,科普产品作品实现转化也可以纳入代表作,从而引领科普工作者探索科普产业价值。

2022年以来,已经先后有20余位科技工作者获评职称;2023年,有40余人申报副高职称评审。深化改革,协同发力。政策,为科普治理体系提供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给,源源不断;科普,为科技创新提供不可或缺的澎湃动力,同样源源不断。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仁开在谈及科学普及与科创中心建设之间的关系时指出,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才支持,而科普工作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为科创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科学普及既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加速剂”,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科普之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社会化推动把握精准性

科普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的科普环境建设与人民城市建设有哪些关联?

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副处长杨琳认为,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增加人才出彩机会的重要手段。例如,对青少年人群来说,科普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许多参加明日科技之星、浦东小院士评选等活动的青少年,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都走上了科技创新的职业道路,在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精彩。

其次,科普是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社区科普工作中,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的科普活动,引导居民关注社区、爱护家园、保护环境。同时,科普是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的重要内容,提升对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党建引领,建设社区书院等,推动科普嵌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截至2023年12月,市科协已推动建成“社区书院”248家,覆盖全市16个区的177个街镇乡。此外,上海还通过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市级科普基地共305家。其中,示范性科普场馆57家、基础性科普基地213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35家,已成功创建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院士风采馆、同济大学李国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在内的18家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持续性呵护提升有效性

26.18%,这是2022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较2020年的24.3%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协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以来,上海市民科学素质达标率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527.91,这是2022年上海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位。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发布的《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已连续7年,这也是上海连续7年位列榜单前二。数字的背后,折射出上海科普能力的提升。体验太空育种的奇妙过程,用VR沉浸式体验探空火箭发射;悬浮时钟 HOLLOW CLOCK 科创手工DIY 完美结合了科技、艺术和设计理念;AIE指纹印章让创新成果成为了小学生、中学生感兴趣的科创实验……就在上个周末,一场拼音科普集市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实践证明,好的科普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与受众需求的双向互动。围绕个性化需求做科普,效果可能事半功倍。持续完善科普体制机制建设,随着科普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将让腾飞的“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量。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4-11-06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