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龚波 | 科学剖析疾病机理 潜心造福人民健康

科学中国人
原创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官方账号
收藏

人类史,同时也是一部疾病抗争史。在无休止的“求生之战”中,人类竭尽所能地拓宽着医学研究的疆域。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种类,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撰写了《国际疾病分类》,每10年修订更新一次。近几十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疾病的研究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深耕医学领域,全身心投入疾病的研究中,为相关领域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龚波就是其中一位。

▲龚波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来由的,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便是各种病理性损害与人体抗损害的反应相互“斗争”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全球有多种疾病威胁人类健康,但许多疾病的本身致病机制仍旧不太明朗。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龚波始终认为:了解发病机制,便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多年来,他全身心致力于遗传性、肿瘤、感染性等系列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分子诊断临床研究工作,鉴定了多个疾病基因/位点并阐明其致病机理,且将它们应用于临床诊疗,用科研成果为疾病治疗打开了新的窗口。

站在命运转折的路口

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的选择,都有可能改变命运。对于龚波来说,改变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决定,便来自2003年的那个夏天。2003年6月,龚波从兰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的研究学以致用。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六大难题——人口、食品、健康、环境、资源、能源——都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本科毕业后,在理想的驱使下,龚波和同寝室的3个同学南下逐梦,并成功进入了一家海口的制药公司。在这里,龚波和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进车间做一些简单的生物质控研究实验,而这和他理想的工作内容大相径庭。他直言:那段日子根本看不到未来。“我要改变自己的现状”,龚波下定决心从这样的日子里逃离出来。

就这样,龚波从公司辞职,决心继续学习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顺利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并在这一阶段坚定了自己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在理想的驱使下,硕士毕业后的龚波顺利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眼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这3年,给龚波的科研人生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从那时开始,他不再像攻读硕士时那样只是一位科研的追随者与参与者,而是开始自主开展研究工作。“我那时候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科研,怎样做科研。”龚波说。

为了开阔自己的研究眼界,博士阶段龚波还曾前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问交流。这次研究之旅,让龚波接触到更加先进的研究前沿,并明白了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领域前沿结合得更加紧密。随着博士阶段在眼科学遗传领域研究中的逐渐深入,龚波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越加清晰。在龚波看来,眼科学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但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他希望未来能到医院工作,不仅能做基础研究还能和临床工作有紧密的交流,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正当龚波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之际,他在博士生导师彭智培教授的引荐下认识了杨正林教授。杨正林教授从事疾病分子诊断的临床研究20多年,在眼睛疾病遗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龚波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就这样龚波前往中国科学院,跟随杨正林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博士后出站后,到杨正林教授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作。

探索眼部疾病与基因的关系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续工作的展开,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快速、准确、低耗地分析遗传和表达的信息时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疾病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外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多数眼科疾病与其致病基因及遗传性息息相关。

到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之后,龚波就主要围绕着遗传性、肿瘤、感染性等系列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分子诊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龚波看来,中国的眼部疾病治疗如今已经进入了十分严峻的时期。首先,从患病人数方面来分析,数据显示,中国眼病患者人数每年呈增长趋势,到2020年,预计患者数将达到2亿600万人。其中,白内障患者占60%以上,血管性黄斑变性患者占20%,青光眼患者占10%,眼睑结膜和角膜炎症患者占5%。而相比之下,眼外伤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及比重更小。而在众多眼部疾病中,POAG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种。

龚波介绍道,POAG是全世界最不可逆的一类致盲性眼病,已知基因的突变只能解释5%~6%的POAG。在前期的研究中,龚波所在的科研团队发现ABCA1基因与POAG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他们又深入研究揭示了ABCA1通过调控脂代谢在青光眼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青光眼可能是全身系统疾病局部表现的新理论,为其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除此之外,龚波和研究团队还通过不懈科研开拓,发现青光眼新的致病基因RAMP2,揭示了RAMP2/CRLR-cAMP通路的破坏可引起POAG的发生, 证实了cAMP作为潜在青光眼药物靶点的可行性;这项研究成果为阐明POAG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在临床上为POAG的分子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成果获得了2022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每个青光眼病人的遗传背景都不一样,希望我们把青光眼的遗传基因、遗传机理搞清楚之后,能够更好地为相关药物的开发筛选靶点,更好地造福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龚波说。

将研究造福于社会

志不大者智不达,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投身科学事业近20载,龚波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我认为科研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每当利用自己所学的科研知识、所做的科研成果,真正地为社会大众做一些事情时,我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幸福感。”龚波说。

2019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龚波和自己的同事们不顾被感染的风险,利用在医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储备,通过不断实验,建立并评估了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COVID-19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检测体系。他和团队研制出4个针对COVID-19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和/或欧盟准入资格,授权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转化1500万元。

除此之外,龚波及其团队还研究证实了IFN信号调控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积极作用,以IFN-I为治疗靶点,为严重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以这一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的创新点,龚波及其所在团队成功获得202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龚波看来,医学领域的研究,实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这一思想也贯穿到了他的教学中。在实践育人方面,龚波多年来就基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搭建了以本科生为主的“基因组医学时代的大健康”研究团队,以科研与教学融合为牵引,自主设计与实际动手相结合,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他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指导本科生30人次荣获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和银奖。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无论是探索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还是开辟相关研究在医学应用的有效途径,龚波的每一个选择都回应着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展望未来,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眼部疾病和遗传的关系密切,至今仍有很多致病基因没有找到,其次在相关疾病的药物靶点以及疾病诊断上,我们也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帮助其有效诊断与预防治疗。”龚波说。为了这一目标,他还将步履不停创新攻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