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环境小喇叭栏目的第21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环境研究和新闻:
1)130年来第一次!富士山过了10月还没有降雪
2)50年过去,鱼类体内还残留着DDT农药
3)“迷你小森林”在城市兴起,出门即可拥抱自然
4) AI可能将额外增加多达500万吨的电子垃圾
5)西伯利亚离奇巨坑揭开谜底
富士山迟迟不见降雪
对许多游客来说,富士山的“雪顶”是日本冬季的一大美景。然而,今年的富士山却迟迟没有迎来降雪。
这件事有多反常?自日本气象厅成立130年以来,富士山的“雪顶”一般都在10月2日左右逐渐形成。去年,富士山在10月5日迎来了第一场降雪。然而今年,直到11月初,富士山仍然没等来它的雪。
富士山:秃顶中,别拍 | earth.org
日本甲府市气象局相关人员认为,富士山的“秃顶”和异常温暖的天气有关。今年,日本迎来了自1898年以来最热的夏天。6月至8月的气温比往年平均气温高出1.76℃,且高温的势头直到9月也没有消退,最终导致冷空气被挡在岛外。到了10月,日本的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往年,一定程度上继续阻碍了富士山山顶降雪的形成。
50年过去,
鱼类体内还残留着DDT农药
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文章发现,在南加州附近的海洋,鱼类和海洋沉积物中仍然能检测到DDT农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残留。
DDT是高效的杀虫剂,对人类毒性高,也不容易在环境中降解,积累下来会破坏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繁衍。早在1972年,意识到DDT的广泛环境危害后,世界各国相继停用DDT。
然而202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南加州附近发现了超过2.5万桶DDT废水,这些废水桶已经在海底沉没了几十年。
2021年在南加州附近海域海底发现的DDT废水桶 | UC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采集的鱼类样品和沉积物样品,结合其它数据集,对南加州鱼类和沉积物中DDT浓度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50多年过去,DDT污染在鱼类和海洋沉积物中依然存在,但研究表示,鱼类体内的DDT浓度有所下降,符合加州鱼类的食用标准。需要指出的是,此项研究是针对南加州湾的鱼类,并未对DDT废水桶附近的海域进行调查。
南加州湾附近的鱼类 | Southern California Coastal Water Research Project
研究还发现,鱼类体内的DDT浓度与其生活区域海底沉积物的DDT浓度密切相关,若是鱼类生活区域越靠近海底,这种相关性则越发显著。
“迷你小森林”在城市兴起,
出门即可拥抱自然
在公园呆20分钟,消除班味,“公园20分钟效应”在今年突然爆火。在英国,一个相似的潮流——迷你小森林(tiny forests)正在城市中逐渐兴起。
“迷你小森林”的想法是由日本生态学家宫胁昭(Akira Miyawaki)提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一片森林的形成往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将不同类别的植物紧密种植在一小片土地中,由于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剧,该小范围的环境会加速演替,从而快速进化形成“迷你小森林”。
在英国,这样的小森林被种植在城市各处——住宅区、学校甚至周边荒地,都分布着郁郁葱葱的小森林。英国慈善机构Earthwatch Europe表示,目前英国已种下了285处“迷你小森林”。自种植以来,这些小森林已成为许多昆虫、鸟类以及本土植物的家园。这样的迷你小森林也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例如蝴蝶)的状况。
在威特尼(Witney)种下的一片小森林如今初见成效 | Earthwatch Europe
这类潮流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了一项名为“A Prescription For Nature”的倡议,给人们开“自然处方”,鼓励人们积极融入自然。
WWF开的自然处方|WWF
AI将额外增加多达500万吨的电子垃圾
近日,发表在《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预测,基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率,到2030年,该技术将使全球额外增加多达120万到500万吨的电子垃圾。
AI不仅是能源消耗者,也是电子垃圾贡献者 | Pixabay
“生成式人工智能”,指的是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像ChatGPT、Kimi、文心一言这样新兴的大模型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
虽然AI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为了保持人工智能的高性能,许多相关硬件——例如服务器、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存储设备等不得不经历频繁的更新换代。
要减少AI造成的庞大电子垃圾,延长硬件设备使用时间和加强组件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然而,根据2024年全球电子废物检测报告,目前只有22%的电子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和回收。该项研究预测,在理想情况下,这些措施多管齐下,最多可以将产生的电子垃圾量减少86%。
西伯利亚离奇巨坑揭开谜底
2014年,在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人们发现了一个直径约30米,深约50米的巨坑。巨坑出现得如此突然,引起了许多猜测——从陨石撞击到天然气爆炸等。如今,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文章揭开了这个巨坑的谜底。
迷之巨坑,甚至还在变大 | Vladimir Pushkarev/Reuters
之前的研究里,人们利用卫星图像发现了巨坑的形成过程。简单来说,由于贮存在地下的气体发生爆炸,地面被炸开了孔。这个孔,便是当时人们发现的巨坑。那气体是如何爆炸的呢?最新的研究则解释了巨坑形成的具体原理。
在研究人员看来,巨坑和气候变暖脱不了干系。该地区的土壤并非都是永久冻土,位于表层的土壤会随季节的变化反复冰冻和解冻。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这些季节性冻土不断融化,产生的融水向下渗透,到达永久冻土土层表面。
随着深层融水不断积累,土壤深层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上方土壤开始出现裂缝。当裂缝延伸到土壤表面后,永久冻土层中储存的甲烷水固体便如同被扯掉引线的弹药,迅速分解释放甲烷气体,最终在地面发生爆炸,留下坑洞。
地面因深处气体的释放而逐渐隆起 | Алевтина Норенберг
巨坑背后是环境隐患。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升温速度已经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3倍以上。随着冻土层飞速融化,巨坑出现的概率也不断增大,其内部的甲烷也将大量释放到大气中,给全球变暖的治理带来新的隐患。
参考文献
[1]https://earth.org/snowless-mount-fuji-emerges-as-a-stark-symbol-of-climate-change-after-japans-hottest-summer/
[2]https://phys.org/news/2024-10-reveals-persistent-ddt-contamination-southern.html
[3]https://theconversation.com/japan-style-tiny-forests-are-taking-root-in-british-cities-239005
[4]https://japanupclose.web-japan.org/techculture/c20231127_2.html
[5]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4/10/28/1106316/ai-e-waste/
[6]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4/oct/23/terrawatch-mystery-of-siberian-explosive-craters-solved
作者:小小泽
编辑:黄线狭鳕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