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可能是最令人着迷的一种。然而,它也是最常被误解的。很多人认为,量子纠缠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瞬时相互作用,这种看法认为量子纠缠粒子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超光速”的联络。然而,量子纠缠并不是一种相互作用。
还有一种比喻是用“开盲盒”来解释量子纠缠,认为两个纠缠粒子就像一对放在盲盒中的手套,其中一个是左手套,另一个是右手套。拆开其中一个盒子,立刻就知道另一个盒子里的内容。虽然这种描述似乎解释了结果的关联性,但它忽视了量子纠缠中的核心区别:结果并非预先确定的。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的状态是完全随机且不确定的,只有在测量的瞬间才“选择”一个状态。也就是说,两个粒子间的关联并不是基于预先已知的状态,而是在测量后才展现出关联。
量子纠缠与开盲盒的区别
开盲盒的比喻看似合理,但它忽略了量子纠缠最关键的两个特点:
测量结果的随机性:纠缠粒子的单个测量结果是完全随机的。例如,我们把一对纠缠粒子分别交给两个实验者,一个粒子的测量结果可能是“0”或“1”,但无法预测。
测量结果的关联性:即使每次测量的结果是随机的,两个粒子的测量结果之间始终存在固定的关联(相同或相反)。例如,假设两个粒子具有相反的结果,那么无论第一个粒子的测量结果为“0”或“1”,另一个粒子的结果都必然是相反的。
在经典的开盲盒中,测量结果并不是随机的,因为开盒前我们就知道其中一定有一个左手套和一个右手套。这种关联是经典的,不涉及随机性,而量子纠缠中的关联恰恰与这种预先确定的经典关联不同。
量子纠缠的具体例子:纠缠态的测量
要更深入理解量子纠缠,我们可以看一个具体的量子态例子。假设我们将两个粒子制备成如下的纠缠态:
在这个状态下,一号粒子和二号粒子的测量结果满足以下条件:
一号粒子有一半概率测得“0”,一半概率测得“1”。
二号粒子也有一半概率测得“0”,一半概率测得“1”。
但是,当一号粒子的测量结果确定为“0”时,二号粒子一定是“1”;相反,如果一号粒子测得“1”,二号粒子一定是“0”。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两个粒子之间存在某种超光速的相互作用,而是因为我们对纠缠态的制备方法导致了这种关联性。
这时可能会问:相距遥远的两个粒子是如何实现这种关联的?是不是违反了相对论的超光速限制?其实,量子纠缠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也没有涉及“超光速”的瞬时相互作用。在量子纠缠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不会以任何方式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物理状态,它们的关联是由共同的初始纠缠态决定的。
另一个例子:相同的测量结果
我们还可以制备另一种纠缠态,例如:
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一号粒子还是二号粒子,都有一半概率测得“0”,一半概率测得“1”。但与之前的例子不同的是,这里的测量结果总是相同的:如果一号粒子测得“0”,那么二号粒子必然也测得“0”;如果一号粒子测得“1”,二号粒子也必然测得“1”。这种状态中,两个粒子始终显示出相同的测量结果。
量子纠缠的关键在于:每个粒子的测量结果是随机的,但这些随机结果之间存在确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既可能是相同,也可能是相反。正因为经典的开盲盒缺乏这种随机性,它并不能真正描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超越了经典物理的解释范畴,不仅揭示了量子世界的深奥本质,也为现代量子技术(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了解量子纠缠,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的基本规律,并认识到经典物理并非解释宇宙唯一的语言。
作者:《你也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风云际会
审核:罗会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