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不仅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前沿阵地。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海洋温度的升高使得珊瑚经历了更频繁、且日益严重的白化事件。珊瑚在应对过高水温时会排出与之共生的藻类,导致珊瑚失去色彩,甚至死亡。海水温度升高还导致海洋酸化,这进一步破坏了珊瑚礁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4年11月13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关于造礁珊瑚的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全球44%的造礁珊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一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冲击,尤其是在珊瑚礁这一关键生态系统中。
珊瑚群的分布深度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水温、营养物质和地理环境。一般来说,珊瑚礁通常分布在浅水区域(大多数珊瑚礁分布在水深20米以内,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水海域中,这些区域的水深通常不超过50米,比如上图中就是浅水珊瑚),因为珊瑚需要阳光照射以支持其内部共生藻类——虫黄藻的光合作用。这些虫黄藻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能量,光线充足的浅水区更有利于珊瑚礁的生长。浅水珊瑚依赖光合作用才能形成珊瑚礁;而深水中多为软体珊瑚,如柳珊瑚、海柏或椰菜花等软珊瑚,它们不会形成珊瑚礁。上图是卡塔尔的浅水珊瑚调查中所摄,深度约5-8米。摄影:©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24年10月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此次全球评估,涉及了892个热带造礁珊瑚物种(reef-building corals),其中44%的物种被评估为受威胁。这个数据与IUCN在2008年对造礁珊瑚进行的上次评估相比,形势更加严峻。那时,约三分之一的造礁珊瑚物种被认定为处于威胁中,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一半。
IUCN总干事格雷特·阿吉拉(Dr. Grethel Aguilar)指出:“此次全球珊瑚评估的结果进一步凸显了我们迅速变化的气候对地球生命造成的深刻影响,警示我们要严肃应对这些后果。”她强调,“像珊瑚礁这样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计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稳定海岸线、储存碳,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扮演着支撑我们生存的关键角色。”
珊瑚礁中。摄影:赵宇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气候变化依然是造礁珊瑚物种面临的最大威胁。此次评估结合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GCRMN)提供的最新珊瑚状态数据,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未来升温情景数据,对珊瑚所面临的威胁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海水温度的持续升高,珊瑚白化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珊瑚的生存。而除了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升温和大规模白化事件外,珊瑚还面临来自污染、农业径流、疾病传播以及不可持续的渔业活动等多方面的威胁。
例如,位于加勒比海的鹿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和棘枝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这两种极度濒危的物种,正因为海水升温、水污染、飓风以及珊瑚病害等因素的加剧而遭受重创。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珊瑚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发严酷。
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珊瑚红色名录权威协调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副教授贝丝·波利多罗(Beth Polidoro)表示:“如果我们希望珊瑚礁能够存活下去,必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措施解决其他本地威胁。”她指出,只有尽早采取行动,才能减缓海洋升温的速度,为珊瑚提供更长时间的适应和生存机会。“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珊瑚礁的美丽景象,珊瑚生态系统还能为沿海渔业社区提供生计、稳定海岸线、帮助清除海洋中的碳等,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
造礁珊瑚提供了“海洋生命的大产房”,里面栖息了无数小生命。此外,珊瑚礁还参与了全球碳循环,对调节气候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上图是潜水所摄珊瑚礁。©摄影师: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在全球范围内,珊瑚礁的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紧迫任务。IUCN的最新报告显示,尤其在大西洋地区,珊瑚物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多种大西洋珊瑚(Atlantic coral species)受年度严重白化事件、污染以及疾病的影响,威胁尤为严重。此次全球评估也特别涵盖了85种大西洋珊瑚,并指出它们正遭受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们通过数万年的积淀,成为了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服务。然而,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的升高和太阳辐射的增强,这种变化引发了珊瑚的应激反应,表现为珊瑚白化,甚至大规模死亡。珊瑚与名为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藻类形成共生关系,藻类为珊瑚提供了色彩和能量。但当水温升高时,珊瑚会将这些藻类排出体外,导致珊瑚失去色彩并陷入生存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科学家们认为,解决珊瑚物种灭绝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气温。同时,专家们也呼吁采取措施加强珊瑚的抗逆性,例如改善珊瑚栖息地的环境,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珊瑚免受过度捕捞和其他人为干扰。此外,研究人员还建议加强对珊瑚适应能力的研究,探索珊瑚是否能够通过基因变化适应温暖水域的环境,尽管目前已有的证据显示,珊瑚的适应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珊瑚专家小组联合主席、大卫·奥布拉(Dr. David Obura)表示:“珊瑚礁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前沿阵地,而这一最新评估结果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如果没有采取紧急行动,珊瑚物种的进一步灭绝是不可避免的。”他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一株已白化的珊瑚礁上,大旋鳃虫(Spirobranchus giganteus)正尽情舒展着它们绚丽的身姿。此情此景,摄于佛罗里达礁岛群基拉戈礁的法国礁。摄影:Matt Kieffer(2014)(CC BY-SA 2.0)
这份全球珊瑚评估的发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IUCN官宣报道,玛丽海洋保护基金会(MSC Foundation)执行董事达尼埃拉·皮科(Daniela Picco)表示:“全球珊瑚评估的发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呼吁我们必须采取紧急而有效的集体行动,停止珊瑚礁的衰退。我们为能与IUCN珊瑚红色名录团队合作而感到自豪,他们收集了最可靠的数据,评估并报告了全球珊瑚的现状。”
IUCN的这一评估结果,不仅警示了我们:珊瑚礁的生态崩溃将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福祉造成极大影响,更加剧了我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的关注。如今,全球珊瑚礁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在COP29这一特殊的契机发布这一份报告,不可谓不是别有深意!
**“造礁珊瑚”**是一类特殊的珊瑚,它们能分泌碳酸钙,形成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外骨骼不断累积,经过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珊瑚礁。造礁珊瑚对海洋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它们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在过去的五年里,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成员、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顾问詹姆斯·克雷布(James Crabbe)教授一直参与了对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地区892种珊瑚物种的严格评估工作。他在IUCN主持的这项评估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是负责评估摩羯鹿角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同时也是评估掌叶鹿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小组成员之一。他表示:“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限制碳排放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珊瑚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它们在海岸防护、经济繁荣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珊瑚礁带来的美学和情感价值更是无可替代的。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为了当下的利益,更是为了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和福祉。”
另据“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介绍,珊瑚分为硬珊瑚和软珊瑚。浅水珊瑚依赖光合作用才能形成珊瑚礁;而深水中多为软体珊瑚,如柳珊瑚、海柏或椰菜花等软珊瑚,它们不会形成珊瑚礁。与**“造礁珊瑚**”相对的概念是“非造礁珊瑚”(Non-reef-building corals),这些珊瑚不会形成大型礁体,而是独立或以小群体的形式分布。非造礁珊瑚通常生活在深水中或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不依赖光合作用,因此它们通常不会像造礁珊瑚一样与藻类共生。
“硬珊瑚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还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它们通过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形成坚固的外骨骼。这个碳固存过程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挥了自然碳捕获的作用,从而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敏幹说,“但气候变化正对珊瑚礁构成严峻威胁,海水温度的升高和酸化使珊瑚白化现象更加频繁,降低了珊瑚的碳固存能力。随着珊瑚健康状况的恶化,其作为碳汇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可能加剧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王敏幹还介绍道,珊瑚礁是全球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约25%的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生存。如果造礁珊瑚大量灭绝,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将崩溃,进而影响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海洋物种和人类社会的生计。
詹姆斯·克雷布补充道,“通过深入开展IUCN这项评估工作,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尤其是海水温度上升,正在对珊瑚礁构成严峻威胁——珊瑚的白化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导致大量珊瑚死亡。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限制碳排放,我们将面临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而这不仅会威胁到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也会影响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海岸社区和全球经济。”
栅列鹿角珊瑚,Acropora palifera (Lamarck ,1816),是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属。由Lamarck在1816年为其命名。在中国国内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摄影:Linda Wong摄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IUCN.海洋与湿地等
编译 | 王芊佳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