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揭开白内障的神秘面纱,守护“睛”彩世界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官方科普号
收藏

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的双眼是探索未知的窗口。然而,有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白内障,却悄然威胁着这份“睛”彩。今天,我们就来开启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之旅,揭开白内障的神秘面纱。

白内障:眼球里的“迷雾”

如果把我们的眼球比作一部精密的照相机,那么角膜和晶状体就是这部相机的镜头,负责捕捉并聚焦光线;而眼底则是那神奇的感光胶片,记录着世界的色彩斑斓。然而,当镜头中的其中之一——晶状体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就像是被一层薄雾笼罩,这时便是白内障登场了。

晶状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其实由薄薄的囊膜包裹着晶莹剔透的皮质和中心的硬核,就像一颗饱满的葡萄,外皮光滑,果肉饱满,内核坚实。但当它遭遇“风霜雨雪”——老化、外伤、代谢异常等,就会变得不再透明,光线无法顺畅通过,视力也就随之下降,这便是白内障的由来。

白内障的“幕后黑手”

白内障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机体内外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想象一下,晶状体就像是一个浸泡在眼内液体环境中的“小球”,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都可能成为白内障的“幕后黑手”。

老化,是白内障最常见的“元凶”。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纤维不断增生、变密,透明度下降,最终形成白内障。但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可能中招。外伤、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压)、先天遗传、药物中毒(如糖皮质激素、氯丙嗪等)、辐射(如放射线)以及高度近视、过量吸烟、饮酒等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破坏晶状体的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从而引发白内障。

并非老年人的“专属”

提到白内障,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老年人。但实际上,白内障的分类多种多样,按病因可分为年龄相关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辐射性、发育性、中毒性及后发性白内障等。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白内障,确实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年轻人的白内障,多由先天发育异常、外伤、辐射或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因此,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关注眼部健康,警惕白内障的侵袭。

白内障的“成长日记”

白内障的发展,就像一部慢动作的纪录片,记录着它从“青涩”到“成熟”的全过程。初发期,它只是晶状体边缘的一抹淡淡的“云雾”,对视力影响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膨胀,视力开始明显下降,仿佛眼前蒙上了一层纱;到了成熟期,晶状体彻底变成了乳白色、棕黑色,视力几乎丧失;而如果放任不管,进入过熟期,晶状体甚至会“腐烂”,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青光眼、眼内炎等,这时,手术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面对白内障,许多人会心生恐惧,担心手术的风险。但实际上,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尤其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它就像是一场微型的“眼科革命”,手术切口小,恢复快,让许多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时机也很关键,白内障越成熟,手术创伤越大。因此,医生不建议等到白内障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再进行手术。

当然,药物治疗也是一条探索之路,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白内障药物,效果并不确切,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所以,当白内障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时,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守护“睛”彩,从生活点滴做起

预防白内障,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比如,减少紫外线照射,外出时戴上防紫外线的偏光镜;控制好血压和血糖;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眼睛外伤;戒烟限酒;确诊白内障后定期随访检查。这些简单的措施,就是我们的“护眼秘籍”,帮助我们保护眼睛的健康。

白内障,这个会蒙住眼睛的“雾霾”,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学会预防,发现症状及时治疗,就能守护我们的“睛”彩世界。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保护视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清晰明亮的视界。

作者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赖丽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