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鱼生狼翅,“辽”生鱼汤:这种鱼和恐龙共享一个“朋友圈”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
展品有化石、矿物、宝玉石、观赏石、钟乳石、名木乌木等。
收藏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名叫《鱼化石》的咏物诗,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一条鱼从鲜活自由的生命变成僵硬死板的化石的过程中。鱼类化石是人类发现较早,记载和研究也较多的化石,比如明嘉靖年间的《陕西通志》中,就有一段关于石鱼的记载:“石鱼出汧阳西四十里,有鱼陇,掘地破石得之。状若鳅鲫,鳞鬣俱备,可辟衣蠹。”,经科学家实地考察,这里记载的石鱼,其实是狼鳍鱼的化石。

狼鳍鱼是生存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淡水鱼类,属于硬骨鱼纲,它们的种类非常多,地理分布也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如我国、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其中以辽西、北票数量最多,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化石之一。

狼鳍鱼的体型一般在十厘米左右,身体呈纺锤型,背鳍与臀鳍相对,靠近身体后部,是较明显的辨别特征。不过,比起形态特征,很多人更好奇的是它们那古怪的名字,这小小的鱼和狼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名称是1848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建立的,在他得到的一件采集自西伯利亚外贝加尔地区的鱼化石中,鱼的口部满是细小的尖锥状牙,让人联想到可怕的狼口,而背鳍与臀鳍在身体后侧,宛如翼翅,因此米勒根据这些特征,将它的拉丁学名命名为*Lycoptera,*lyco源于希腊语的“狼”,ptera则是希腊语中的“翅”,也有鳍的含义,因此在早期的文献中,也有译作狼翅鱼的。

牙齿细小的它们主要以小型昆虫或更小的生物为食,但同时也是很多更大型掠食者的口中美食,为了防御掠食者,它们采用的是群居的生活方式,正如今天的大部分鱼类一样,再加上生活在水体宁静的环境,比如当时火山活动频繁的我国辽西地区,在火山活动的间歇期,山间盆地形成的火山湖。

当火山喷发时,猛烈的热焰让它们无处可逃,活生生煮成一锅鱼汤,再被炽热的火山灰覆盖包裹起来,因此,狼鳍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多数保存完整,很多化石岩板上呈现出多达几十条的化石,犹如鱼群嬉戏,形态自然,十分美观。而足够多的化石标本,也让古生物学家能够精确地判断含化石岩层的年代,在我国,一般把有狼鳍鱼的地层定为侏罗纪晚期,而以狼鳍鱼的消失作为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界线。

评论
冲冲
大学士级
“鱼生狼翅”,“辽”生鱼汤这句话描述的是狼鳍鱼这种古生物与辽代的历史联系,以及在辽代冬捕节上的传统活动——品尝鱼汤。这句话通过将古生物狼鳍鱼与辽代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朋友圈”!
2024-11-18
臭皮匠心
学士级
狼鳍鱼生活在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因此,狼鳍鱼与恐龙共享了一个“朋友圈”,即它们在同一时期的地球上生活,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生态系统。尽管狼鳍鱼和恐龙在体型和生活环境上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经历了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024-11-18
无为通达
学士级
狼鳍鱼作为一种与恐龙共享同一时代的淡水鱼类,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狼鳍鱼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其生存方式、习性以及演化历程等方面的信息,进而了解与恐龙同时代的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生代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