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碳”和“蓝碳”共同构成了地球碳库,“绿碳”代表陆地绿色植物的固碳过程,而“蓝碳”则代表海洋生物和活动固碳的过程。蓝色是大海的背景色,“蓝碳”的提出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海洋在地球碳库中的重要作用。
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而有着“蓝碳明星”之称的红树林更是海洋碳储的“佼佼者”。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区域,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它们既能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也能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
(广西北海红树林 图源©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之下,红树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状况却并不乐观,甚至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红树林大面积消失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导致大量红树林淹没在海水中的时间超过自身的承受力而最终死亡。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和印度洋偶极子(IOD)[1]导致马尔代夫的一些岛屿自2020年以来,已经失去了超过一半的红树林覆盖率。研究者结合了海平面和气候监测数据、遥感图像,以及实地观测数据,评估了近年来马尔代夫红树林系统的衰退情况及原因。他们发现,枯死的红树林显示出了更明显的盐胁迫迹象,表明树木根部无法适应盐分含量的骤增,导致树木最终死亡。
(广西北海红树林 图源©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随着全球零碳排放目标的陆续提出,红树林作为固碳界的“绿巨人”,对全球碳中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防止或者扭转红树林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的丧失趋势,人们开始通过努力,开展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工作。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多种形式的红树林保护区;同时,加强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新增红树林约7200公顷,成为近20年来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预计到2025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
保护红树林,除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更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我国对红树林实施了最严格的保护,但放眼全球,红树林的生境退化和生存威胁依然严峻,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红树林生境的好坏及栖息地质量的优劣,也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成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具体到个人,还需要我们学习掌握更多生态知识,了解红树林的重要生态价值,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应对宣传和实践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力延缓气候变暖,遏制海平面快速上升趋势,就是保护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是为人类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1]印度洋偶极子(IOD)是发生在热带印度洋区域的一种气候现象,其可影响印度洋周边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天气和气候状况。当正IOD事件发生时,西印度洋海温偏高,东印度洋海温偏低。
参考链接:1.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成就综述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zhzs/515117.jhtml2.我国对红树林实施最严格的保护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172217323532741&wfr=spider&for=pc
文/Cherry审/Pierre排版/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