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流言疫情”实践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2021年1月16日晚,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0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活动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在发布现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根据2020年每月“科学”流言榜发布的流言特点以及传播规律,作了题为《危机与机遇:“流言疫情”实践中的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演讲。

金兼斌教授以2020年出现的诸多“科学”流言为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机制,直面社会或生活里由流言挑起的“痛点”或“痒点”,引导公众理性质疑,独立思考,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

整理/记者 王雪莹 编辑/刘昭

校对/李云凤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演讲专家】

2020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流言疫情”实践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金兼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

2020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流言疫情”实践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常言道,科学流言年年有,只是今年特别多。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打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沉重而黑色的印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演变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各式各样的流言和谣言大量出现。这些不实的有害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病毒,它们和新冠病毒一样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冲击力,刺激了我们的认知神经、扰乱了我们的情绪,带来了一拨一拨的信息疫情。

譬如说我们揭示的第一条年度科学流言就和这个有关——吸烟能够预防新冠肺炎,当然,2020年的流言不光只是围绕新冠肺炎,健康、保健、安全、环境这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而生活本身就是产生流言或谣言的土壤,有些议题是生生不息的。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每年的科学流言就会发现,有一些是改换头面再出来的,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榜单里的。

其实,每一种流言或谣言的出现往往都是呼应或回应了社会或生活里的关切,我们称之为“痛点”或“痒点”。所谓痛点,就是我们碰到的东西是我们所恐惧的;所谓痒点,是那些我们所希望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揭示的流言榜单里“有了结节应该及时切除,否则会癌变”,它背后的叙事逻辑就是我们对病痛、癌症的恐惧;“吃芹菜能降血压”也是我们非常朴素、天真的希望,希望能轻轻松松搞定高血压这样一些顽疾……这里都反映了一些谣言之所以会产生、会流行背后的一些逻辑。

作为一种社会的信息病毒,流言就像新冠病毒或其他的病毒一样,在社会上也有它的易感人群。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老年人、孕妇等群体最容易成为这类信息瘟疫或信息疫情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人群通常对安全、营养、保健有着特殊的关切,而这种关切或者也可以称作渴望,有时候会蒙蔽我们的常识或判断力。

2020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流言疫情”实践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金兼斌教授演讲现场 (摄影/张星海)

另外,2020年我们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以抖音、快手为主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大量出现。这些平台的出现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把它称作“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它们使得知识类内容的生产主体大大下沉和多元化;但与此同时,因为很多科学相关的议题有着一定的知识门槛,一些自媒体主播在流量的驱动下,过分地追求话题噱头,罔顾话题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里也造成大量流言和谣言的诞生,进而使得这些平台成为科学流言或谣言的集散地。

但不管怎么说,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年我们虽然遭受了信息疫情或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2020年我个人认为,民众的科学素养或科学精神在不断的历练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有“科学流言榜”这种专业的辟谣机制逐步形成;另一方面,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正在借助他们自己某方面专业的知识,积极参与到全社会的辟谣事业里。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一种被我们叫做“信息环境的自净化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并且现在正在逐渐稳固,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欣喜的,因为它也展示了社会对信息病毒的承受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最后我想说,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信息传播的大环境,我们是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中的,我们不可能彻底离开、完全消除信息病毒。既然如此,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尽量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发扬我们的科学精神,这是我们面对信息疫情、面对信息病毒时,我们所能形成的一种终极的免疫系统。只要我们有这方面抵抗信息病毒侵袭的能力,不管病毒如何改换头面、如何滋生蔓延,我们都能在面对信息病毒时最终达到群体免疫,乃至整体免疫。

2020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流言疫情”实践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