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冰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江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范可尼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髓衰竭疾病,不仅会引发骨髓造血功能的异常,还会伴随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并发症,并与较高的肿瘤风险相关联,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长期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这种疾病的核心挑战在于其遗传性与骨髓衰竭的双重打击。正常情况下,骨髓作为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通过造血干细胞不断自我复制和更新,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关键血细胞,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在范可尼贫血患者中,这一平衡被打破。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遗传因素的介入是导致范可尼贫血的根本原因。患者体内与造血干细胞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这些基因涉及DNA修复、DNA螺旋结构等多个方面,共计超过20种。这些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发育不良,无法形成正常的下级成熟细胞,进而引发骨髓衰竭。这种遗传性的骨髓问题不仅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还增加了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和非血液系统肿瘤,其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范可尼贫血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既包括血液学表现,也涵盖非血液学症状,这是其与其他血液性疾病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血液学方面,患者常出现血细胞减少或骨髓衰竭的征象,如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贫血可能导致患者乏力、心悸、记忆力下降;白细胞减少则使患者易于感染或频繁发热;血小板减少则表现为轻微磕碰后易出血。
除了血液系统的异常,范可尼贫血还常伴随非血液系统的生长发育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体征,这些特征往往在患者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此外,内脏器官也可能受累,如肺间质纤维化、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等,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范可尼贫血的临床表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可能在患者出生后逐渐显现。基因缺陷虽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但临床表现的显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因此,对于疑似患者,持续的医学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确诊范可尼贫血需依赖一系列专业而细致的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血细胞计数、胎儿血红蛋白水平测定、染色体断裂试验以及基因检测。尽管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率,染色体断裂试验仍被视为重要指标。基因检测对某些病例尤其关键,尤其当染色体断裂试验结果为阴性时,基因检测能提供额外的确诊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范可尼贫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尤为重要,两者虽都表现为血细胞减少,但前者可能伴随其他系统异常。对于年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特别是那些症状不典型或存在家族史的个体,应考虑范可尼贫血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的染色体断裂试验和基因筛查。此外,对于仅表现出血液学异常的患者,亦需警惕潜在的范可尼贫血,避免误诊。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面对范可尼贫血,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注意事项同样重要。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血细胞水平及其他系统表现,遵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鉴于该病患者肿瘤风险显著增高,定期随访和监测成为必要措施,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肿瘤、感染及器官功能损伤等问题。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遵循医嘱,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缓病情进展。
出血是范可尼贫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血小板减少所致。患者一旦发现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通过输注血小板、应用止血药物等方式控制出血,并排查其他可能的出血诱因。初次出血时,患者难以准确评估严重程度,故应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