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三峡中药科普系列之三峡主要地产中药资源——茴香

三峡中医药文化馆
原创
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香气。茎中空,灰绿色或苍白色,表面有沟槽并被有白粉。茎生叶互生,中部及上部叶柄部分或全部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4~5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无总苞和小总苞;小伞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小,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中部以上向内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枚,花药淡黄色,纵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外开叉或贴伏在花基上。双悬果,主棱5条。

生长环境与产地分布

喜湿润凉爽气候,耐盐,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地势平坦、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轻碱性黑土为宜。前茬以玉米、高粱、荞麦和豆类为好。主产于重庆市云阳县。三峡地区其他区县亦有栽培。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小茴香为著名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是加工上等调味品的原料,其年用量近2万吨。

茴香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中国药典》(2010年版)以“小茴香”药材名称收载,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云阳种植小茴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作为重要农产资源出口远销至日本。1979年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年收购量高达256万千克,大批运至天津、青岛、上海等地;1980年后由外贸公司主要经营出口。多年来以堰坪、故陵为中心的周边10多个乡镇集中连片传统生产,其中故陵镇小茴香常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2003年通过政府引导新增7000亩,总面积已达到10000亩,干茎叶和籽粒产量达到15万千克左右。近几十年来,云阳小茴香一直以果实饱满、含油量高、壳薄粒细、易于加工的独特优势,销往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小茴香一直作为该县重要的外贸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小茴香果实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茴香脑、茴香醚、α-茴香酮、茴香醛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茴香油可驱风,有助于腹胀时排出气体,减轻疼痛;能降低胃的张力,使其蠕动正常,缩短排空时间。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和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除果实外,茴香的茎叶、根均可入药,有温肾和中、行气止痛等功效。

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沈力主编的《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严禁转载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