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支修益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立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复杂的病情进展和多样的治疗策略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肺癌的转移途径及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肺癌的转移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病灶可经肺门淋巴结逐步扩散至纵隔淋巴结,甚至更远的淋巴结区域。这种转移模式不仅影响局部病灶的控制,还可能预示疾病已进入中晚期。
另一方面,血行转移则多见于低分化、恶性度高的肿瘤类型。这类肿瘤细胞能够更早地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播散至骨骼、颅脑、肝肾及肾上腺等远处器官,形成广泛的多发转移灶。血行转移的出现,往往标志着肺癌已进入晚期阶段,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针对肺癌的转移特性,临床治疗策略需灵活调整。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及区域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旨在巩固手术效果,减少复发风险。而对于已发生血行转移的晚期患者,则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手段,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外科手术治疗在肺癌发生转移后已失去其主要价值,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部分特定类型的转移患者看到了新的治疗曙光。例如,对于孤立的脑转移或骨转移患者,若原发灶控制良好,且全身状况允许,可考虑通过手术切除转移灶,再结合全身治疗以巩固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药物治疗占据主导地位的晚期肺癌治疗中,手术仍可在特定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如患者因肿瘤压迫导致阻塞性肺炎、大咳血或胸闷气短等症状时,通过手术进行胸腔引流和胸膜固定等姑息性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肺癌的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治疗过程,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技术的精湛程度,更与围术期的全面管理密切相关。术前,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特别是合并症的控制,如糖尿病、心梗、脑血管病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中,则需与麻醉科紧密配合,采取轻柔的操作手法和规范的手术程序,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医生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感染、漏气等常见并发症,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加强气道管理,促进患者排痰和肺功能恢复,也是术后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微创技术和多学科协作模式,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另外,术后随访是肺癌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可能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