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 传教稻鸭共作技术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官方科普号
收藏

现代水稻生产主要依赖于化肥、农药等投入来获得高产稳产,这不仅容易造成土壤酸化,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影响稻米品质,危及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放养与人工饲养相配合的生态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

多年来,乡村科技特派员在广西藤县太平镇仁安村藤县正誉粮食专业合作社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模式。通过对水稻品种选择、稻田鸭饲养管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全程科技跟踪服务,使该种养技术得到充分实施。“水稻+肉鸭”共作种养模式,实现“一稻多鸭,省肥省药;农牧结合,双增双效”生态效益。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在该种养技术实施过程中,将雏鸭放入稻田中,随着鸭子的长大及其活动情况,逐渐加深水层,调整水层,通过鸭子在稻田活动对稻田进行除草除虫,并且鸭子在活动中的踩踏能中耕浑水,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刺激水稻生长。另一方面,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减少了鸭子养殖成本投入,鸭子排泄的粪便,又可以为稻田提供丰富的肥料。

一、稻鸭共作技术要点

1.水稻选种和种植规格。选择分蘖力强、穗型偏大、抗病抗倒伏强的高产优质杂交品种。早稻每667平方米(亩)种植2万~2.2万穴,基本苗9万~11万;晚稻1.8万~2万穴,基本苗8万~9万。

2.种鸭选择。选择抗逆性强的、重量在2.5公斤左右的本地鸭或专用鸭,主要以青头鸭和麻鸭为主。该品种抗病性强、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较好、存活率高。

3.放鸭时间。在水稻移栽返青后(最迟不超过10天),杂草第一个萌发高峰期,将孵化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中,中耕除草效果好。

4.建立棚舍。由于鸭子初放入稻田时,还不能长时间待在水中,需在稻田边的空地上盖一个小型鸭棚,供鸭子避风雨、休息和方便饲喂,避免日光直射和暴雨袭击。鸭棚底用木板等铺地,保证棚底干爽,鸭子不容易生病,棚的四周和顶部用塑料布封严,防止棚舍进雨。在稻田四周设置塑料网围栏,用竹竿支撑围栏,围孔2厘米左右,围栏网高70~80厘米,防止鸭子离开稻田,确保共作的效果,还能防御天敌,保护鸭子。

5.放养密度。一般为每667平方米(亩)放养10~25只,密度过大,需补给饲料;过小,会造成稻田饲料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最佳的除草除虫效果。

6.田间喂养。役鸭进入稻田后,为充分发挥其除草除虫、中耕松土、施肥和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最好以自由采食为主。但当鸭子在稻田内进食不足时,可适当进行人工补食。

7.收鸭时间。水稻出穗后灌浆初期收鸭,防止鸭吃稻穗,损失粮食产量。鸭在稻田生长时间约为50天,成鸭一般可长成2~3公斤。

二、稻鸭共作的效益

通过科技特派员全程跟踪服务,稻鸭共作示范稻田每年每667平方米(亩)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50多元,水稻每667平方米(亩)产量为580公斤,产值为1900元;每667平方米(亩)肉鸭产值为1100元。种稻和养鸭综合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增加纯效益500多元,同时稻鸭共作还可增加土壤肥力15%以上。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一田双收,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目前藤县太平镇、藤州镇等地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该项技术也被列入了藤县重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在稻鸭共作模式下,鸭粪提高了土壤养分供应和收获后土壤肥力,两者互助互利,既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有机稻谷,又能提供生态肉鸭,节约了人工除草除虫费用的同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提升单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收。

作者∣广西藤县濛江镇农业农村中心 吴超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