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卢琦研究员团队在《科学通报》撰文,介绍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现状、过去120年演变规律和未来30年变化趋势,预测未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将减少,对中国荒漠化防治战略、现阶段中国北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约5.8亿人生活在66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地区,在过去20年全球气候剧烈变化背景下,这些区域正面临着荒漠化的风险。该研究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英国东安哥拉大学研究中心生产的CRU TS4.06气象数据集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多模式集合数据为数据源,以1991-2020年为基准期定量刻画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现状,阐明了1901-202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历史演变规律,对未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进行了预测。
研究发现:(1)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50%,面积约 48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及其气候区空间分布(以1991~2020年为基准期)
(2)过去 120 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总面积呈现显著的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其中1978 年是趋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过去120 年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减小了 3.5万平方公里。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整体呈现“东干西湿”趋势。
(3)考虑未来CO2浓度可能继续升高,在低、中、高 3 种排放强度下,到 2050 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均减少,呈现主体“湿化”、局部“干化”趋势。排放强度越低,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越小。
不同共享社会经济情景下205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分布和气候区类型转化预测
虽然未来中国的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预计会减小,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国土面临潜在的荒漠化风险。因此,维持较低的排放强度对减少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至关重要。该项研究结果,为我国制定荒漠化防治战略和建设我国北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长期致力于中国荒漠化应用基础理论、防治技术和战略咨询研究。特别是近期成立了“三北工程研究院”,围绕“三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为中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了解详情,请阅读全文
蔡依霏, 王锋, 潘绪斌, 张方敏, 任国玉, 卢琦.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150年变迁: 过去、现在和未来. 科学通报, 2024, 69(31): 4637–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