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初婚年龄推迟,精液质量下降,专家倡导:男性可适时保存生育力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浙江科普是浙江省科协旗下官方科普账号。
收藏

11月24日,2024人类精子库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人类精子库的专家讨论并发布了《关于男性适龄生育、适时保存生育力的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男性生育健康,倡导适龄生育,适时考虑保存生育力,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供图 浙江省人类精子库

男性初婚年龄逐年推迟
精液质量呈下降趋势

当前,我国男性初婚与生育年龄呈推迟趋势。《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4岁,而2010年为24.9岁。生育年龄在不断推迟,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上初次生育的比例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男性精液质量的下降趋势也令人担忧。

浙江省人类精子库数据显示,每毫升精液里的精子数,从2005年的平均1.3亿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0.65亿;另一个体现精子活力的指标,平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由56.5%下降到46.0%。

受此影响,浙江省人类精子库的初筛合格率已从早期的40%多下降到30%以下。

供图 浙江省人类精子库

会议上还透露了一组数据,近年来,部分人类精子库捐精志愿者的合格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约40%降至目前的约20%,个别地区甚至降至15%以下。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个体的生育能力与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人口质量与社会的长远发展。”会上,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熊承良教授主持讨论,来自全国各地人类精子库的专家们就男性生育健康建言献策。

适龄生育孕育健康子代 生育力保存留住生育机会

与精液质量下降相应的是,不孕不育率的上升。有研究显示,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

专家建议,男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35岁。适龄生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生育成功率,也有利于子代健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有研究表明,男性年龄与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呈负相关。

男性在25~35岁时精子质量最好,浓度高、活力强、受孕成功率高,35岁后,精液量和精子总数、精子活力开始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不仅生育能力下降,生育缺陷或者疾病子女的概率会相应增加,高龄父亲的子女患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风险较高。

此外,高龄父亲的精子DNA碎片率增加,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流产的风险。已有研究分析了男性年龄对辅助生育失败的风险,认为男性40岁如同女性35岁一样,是“高危界限”。

面对初婚年龄推迟、精液质量下降的趋势,会上专家们除了提倡男性适龄生育,也鼓励男性适时进行生育力保存,为自己与家庭的未来增添一份保障。

男性生育力保存也称自精保存,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将男性精子冷冻保存以备将来使用,是一种有效的生育保险手段。对因疾病、职业暴露、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生育能力的男性,以及暂时没有生育计划或因工作、学习等原因推迟生育的男性而言,生育力保存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保留生育机会,还可以减少未来生育时的健康风险。

“近年来,考虑年龄因素进行生育力保存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浙江省妇幼和生殖保健中心副主任、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评审专家唐锋表示。

近三年,浙江成功保存精子的人群中,非疾病原因前来保存的比例也在升高,从十年前的不到10%,已增长到30%以上。

“当前,男性对于自精保存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唐锋表示,“对于暂时没有生育计划的男性,可以在人类精子库适时保存精子,以备不时之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