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国地质学泰斗李四光先生之女。她,被誉为“材料科学的涛头女杰”。她,为了国家需求,三次更改研究方向,为我国钢铁、原子能、超导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李林。
科学信念的萌发
1923年10月生,生于北京。原籍湖北黄冈,李林出生时,父亲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母亲是学钢琴的,是北师大附中的教师。科学与艺术结合,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4岁时已能读书写字,5岁开始弹钢琴,常跟父亲爬山和野游。父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忠诚朴实的思想作风对李林影响很深。李林从小就立下志向,学科学、搞科研,幻想着将来也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远赴英国留学
1934年,李四光偕家到英国讲学。11岁的李林在伦敦和英国小朋友同堂学习,2年后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李四光一家由北京迁往上海,之后落脚广西桂林,李林在桂林没有读完高中,便以同等学历考入广西大学机械系。1944年,她大学毕业后,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任机械组助理员。2年后,李四光在李约瑟夫妇的介绍、帮助下,为李林争得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她漂洋过海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在选择专业时,搞了一辈子地质力学的李四光希望女儿在力学方面有所造诣,建议女儿专攻弹性力。不料秘书发信时将E错打成P,一个字母之差,英语的弹性力学变成了塑性力学,李林阴错阳差涉足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面对机械与物理专业是两个领域,李林的求学路走得磕磕绊绊,父亲在国内不间断地用英文给她写信,安慰她“不要着急、慢慢来”,鼓励她“坚持”。这些精神上的支持李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学好本领,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祖国开辟一条通往科学殿堂的振兴之路。1946年7月,李林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
在伯明翰大学,李林师从金属位错的发现者考垂尔博士,开始在金属物理这个新的领域内探索。由于在国内学的是机械工程,李林在物理、数学方面的基础与考垂尔博士所要求的还有一定差距。1948年,李林的论文《高纯铝的蠕变》通过答辩,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硕士学位。经考垂尔博士推荐到剑桥大学冶金系试验室做试验员,李林申请到英国金属学会奖学金。于1949年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李林在纳丁教授的指导下,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1950年从事球墨铸铁、微量硼替代低合金结构钢中的镍及铬合金、包头铁矿的耐火材料腐蚀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李林院士带着《电子显微镜科学》的论文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子显微镜学会。1951年11月,李林博士论文《低碳钢的时效硬化》答辩的第二天,迫切回国,想要第一时间就投入我国科研,还没等拿到毕业文凭,便踏上回归的旅途。
毅然回国 以身许党报国
1951年10月,27岁的李林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她在冶金所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包头铁矿的高氟炉渣腐蚀问题、球墨铸铁等课题,并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李林工作突出,积极创新,以身作则,于1958年,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核事业,她毅然离开爱人和独生女来到京郊401所,出任6室副主任。她忘我地投身到艰辛和危险的热室试验工作中,特别是从事了大量原子反应堆材料的辐照实验。这是项放射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艰苦的行业;而且会影响生育,通常不让女性参加,但李林总是坚持到生产第一线,组织协调各项生产任务,哪里最危险、最艰苦,李林就出现在哪里。足以见得,李林院士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永远置身一线的工作中,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一心科研 报效祖国
1964年,李林由401所调入194所,参与08、09工程的研制工作,对其核心部位的金属铀和二氧化铀的腐蚀性进行热室考验分析,研制新型材料和特殊元件,指导和参与各种元件的生产和检查工作,最后组装和技术把关。为了保证辐照检验的质量,李林对工作做了科学部署。她提出必须缩短战线,先过一系列技术关,比如辐照样品温度的测量及控制、静水辐照腐蚀、中子通量的测量等;为了弄清楚辐照所引起的机械、腐蚀性能变化的机理,她提出用电子显微镜研究显微结构,用X射线衍射研究金属合金的结构变化。李林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她利用所里一台电子显微镜进行金属铀的辐照后金相研究;她深入到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如元件的切割、研磨、拋光直至制备复型,都要亲自动手做。不仅如此,李林带头以学习促进科研工作。为了充实自己,她向中国科学院吴乾章教授学习晶体物理,请其他同志教俄文;为了加快检验进程,她向工人师傅学习机械手的操作,并进到热室工作;为了提高室里业务水平,她设法请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来所里讲学。李林深知自己身负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平时住在郊外的单身宿舍,吃饭在大食堂,每周只能进城与父母和女儿团聚一次。来北京做女儿的孝心未能尽到,做母亲也只是个“星期天妈妈”。一次,领导安排李林到上海探亲,她便赶在休假前把各种实验做完,带着大批数据回到上海的家里继续工作。她的丈夫邹承鲁半是责怪半是爱怜地问:“你这是哪门子休假呀?这叫工作休息两不误。”李林对于自己的这种安排颇为得意。在上海,她还抽时间到冶金所借用电子显微镜做了一些工作。生产堆所用的元件工艺要求极高,为了早日拿出合格的燃料组件,李林多次与二机部冶金总工程师张沛霖到元件厂进行现场指导。为了增强对生产堆用的铝合金工艺管有感性的认识,李林曾到哈尔滨的生产厂参观工艺管的制造过程。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在反应堆内辐照考验过的元件,经过李林、姚士彬进行热室检验和性能分析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元件能满足大型反应堆运行要求”的结论产生了!1966年10月20日,我国建成了第一座生产堆。核工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73年,已近半百的李林第三次服从国家科研任务的需要,被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改行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超导材料研究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寻求某种导体在超低温下的阻力近乎零。这在节能等方面有很强的远景应用意义。这个部门叫国家超导重点实验室。于1978年到物理研究所与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合作,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赵忠贤研究超导体物理,李林研究超导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成相规律。李林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祥冈回忆:“她说国家有这个需要,我们要去学,要克服困难。”为了尽快了解、掌握这项技术,李林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做实验、读文献,中午累了就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下。
而后,李林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9室,任室主任,开始进行超导研究工作。在国际超导研究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始终把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当国家需要她转变科研方向,她义无反顾,当工作需要她与家人分离,她毫不犹豫,时刻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置身一线,奋不顾身。
1980年,李林用自己设计的吸气溅射仪第一次在中国制备出了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最高(23K)的A15相铌三锗薄膜,这在当时国际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同年,李林和邹承鲁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样,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拥有三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家庭。曾得到Tc=23K的A15NB 3Ge薄膜并提出成相规律,获得国际同行的好评。1986年,李林用直流磁控溅射及后热处理法获得了Tc=27K的锶镧铜氧超导薄膜。1987年至今开展了高温超导薄膜与器件的研制,达到国际水平,发表论文百余篇。李林和她的研究组在国内首次采用溅射方法制备出高临界温度钇钡铜氧超导薄膜。1981年,李林在英国留学时的导师随代表团来访问中国时才把她的博士学位证书给她带了回来。1988年,她制备出了Tc=90k,临界电流密度Jc=1.34×106安培/平方厘米的钇钡铜氧超导薄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她后来发表的文章看,所采用的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样的后热处理工艺。李林从事的超导薄膜制备就是架设着一条由基础研究通向工业化应用的金桥。1991年又指导学生用原位直流磁控溅法制备出多层超导薄膜。钇系氧化物超导薄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组被评为“七五”攻关先进集体。1992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最后,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 与国家紧密相连
李林在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时写到:“正是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铸造了我献身科学的爱国情怀;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使我不断变换科研主攻方向,树立了‘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科研态度。”从钢铁、原子能到超导材料,李林的每一次科研选择,都坚定地与国同行。她的科研精神是永存的,这将鼓舞我们青年一代,以他们为榜样,在个人岗位上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在这样好的时代里面,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激,感谢科学家们的付出,将他们的精神作为我们前进的标准,学习科学家们坚毅,不懈奋斗,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永远置身一线的工作中,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九三学社是这样评价的:她参加了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实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做出了贡献。在李林的人生坐标上,既有其生活中典雅、文静、闲适的风度;又有工作中刚强、不屈、开拓的精神。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评价: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沈保根主任评价:李林先生是物理所乃至院士中非常受尊敬的科学家,她对物理所的学科发展、对年轻人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格来.蒙古族女科学家——李林[J].瞭望周刊,1992(23):31-32.
[2]易乡.作为女性的物理学家——访李林[J].金秋科苑,1997(02):26-27.
[3]常甲辰.李林:核材料研究的女拓荒者[J].中国核工业,2022(4):55-56.
[4]巴义尔.父女院士:李四光和李林的故事[J].民族团结,1997(10):60-61.
[5]卢盛魁.奋斗进取的人生路——记中国科学院女院士李林[J].初中生,2002(Z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