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凤芹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杨卫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里堆积了脂肪等物质,像米粥一样让血管变硬、变窄、失去弹性。这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导致凝结成斑块、堵塞管腔,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情况。这是西医对于冠心病的认识和定义。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一下冠心病。
“冠心病”虽是现代医学之病名,但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病症范畴。所谓痹与痛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络脉血瘀不通,不通则痛。《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厥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寒凝血瘀、热郁、年老体虚等因素。总的来说,冠心病的两个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一是心脉挛急或挛缩,影响血液流通;二是心脉不通,由痰浊、瘀血、气滞等多种因素所致,共同造成心脉痹阻的病理状态。
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是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常伴随情绪波动而诱发,如愤怒时易引发心绞痛,同时伴有长叹气、胸闷、两胁胀痛等肝气郁结症状。另一方面,气虚血瘀证则可能表现为稍动即心绞痛发作,并伴有心慌、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为中医所诊断的典型症状。
有些患者夜间易发心绞痛,这可能与阳虚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在后半夜阳气相对不足而阴气较盛,因此夜间自发性的心绞痛可能是由心肾阳气不足所致的静息性心绞痛。还有一种情况是寒凝心脉证,其特征在于阳气不足,患者通常畏寒,遇冷时心绞痛易于发作。
中医怎么治疗冠心病?中医治疗冠心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心绞痛急性发作之时,需首要治标。冠心病最常见、典型的症状是什么?痛!也是心肌缺血缺氧的信号,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是缓解疼痛的关键。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一种本虚标实证,其中“本虚”指气血阴阳的亏损,“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乃至热毒等因素导致的心脉不畅。其病多属本虚标实,临床根据不同症状常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等证型。
对于急性发作期,简便有效的措施包括含服速效救心丸或使用宽胸气雾剂。而在非急性发作期,则应着眼于根本治疗,即所谓“缓则治其本”。此时,针对气血亏虚、瘀血、络脉不通、痰浊等情况,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调整治疗。中医强调的是治疗患者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
陈可冀院士在中医心血管病与老年病临床领域深耕六十余载,针对老年心血管病的诊疗,他基于冉老、蒲老、岳老、赵老、郭老等前辈治疗心绞痛的经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三通”和“两补”治疗心绞痛的临证思路:即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活血化瘀和补肾、补气血等学术思想。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即使患者都表现出心绞痛的症状,不同的辨证结果也会导致治疗方法的不同。考虑到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结合这一现代医学的认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以辅助治疗。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优势,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保护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脂、降血黏度、抗氧化等。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效干预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改善心肌再灌注损伤;二是中药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作用于血管微循环系统,“通畅全身脉络”,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三是发挥整体观念、身心协调,关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人群,即双心医学,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四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率,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五是能通过对抗心肌纤维化,从而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做到既病防变。
例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在接受搭桥或支架手术后,部分患者仍可能持续出现心绞痛症状;部分患者在支架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慢血流现象,即血管虽无显著狭窄,但血流速度明显减缓;还有患者尽管大血管已恢复通畅,但心肌灌注未能有效恢复,此现象称为无复流。
针对慢血流问题,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大补元气,通过补气策略来推动血脉运行,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及补肾药物,以补肾为途径进一步补充元气。对于无复流现象,中医提倡在介入治疗前应用活血通络的中药,以改善心肌灌注,预防支架植入后心肌未得到有效灌注的情况。此外,中医亦能有效预防支架后再狭窄,通过病证结合的方法,如应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以达到预防目的。
微血管性心绞痛多见于绝经期前后的女性,其发作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显示心肌缺血,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却显示大血管无异常,实际病因在于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西医对此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则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入络,微血管性心绞痛属络脉瘀阻范畴,治疗时需在辨证基础上,针对气虚、阳虚或气滞等证候,采用相应药物以畅通络脉,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