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当前,安全文化教育工作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安全文化教育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石,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途径。偏远地区在气候、地理地貌、生态系统、民族文化构成上,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多样性及独特性的区域,但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局地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把加强偏远地区安全文化建设这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当成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工作扎实开展蓄势待发。
一、偏远地区安全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文化教育资源不足
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安全文化教育方面普遍重视不足,缺少基本的安全教育投入,存在教学设备设施、教材、图书资料等不足的现象,使得许多群众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安全文化教育。二是教育师资薄弱。偏远地区从事安全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少且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师资队伍中熟练掌握安全知识技能的教师非常缺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三是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使得外部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进入,所以安全文化教育通常只是作为辅助或补充内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开发。
(二)安全文化教育体系落后
一是教育内容单一。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需要结合偏远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来设计,然而,在进行安全文化教育时,安全教育的内容常常局限于传统的安全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群众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相适应,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教育方法传统。安全文化教育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常以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开展,缺乏创新和互动性,不利于群众主动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安全文化教育主体不明。存在安全文化教育多元主体责任区分不明,协同机制缺失,越位或缺位等问题,缺少对安全文化教育前瞻性与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知识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
(三)安全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厚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由于信息闭塞和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接受安全文化教育愿望较弱,对安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在偏远地区,许多群众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和安全意识的限制,对安全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三是存在语言障碍。偏远地区的群众往往面临语言障碍,尤其是当安全文化教育使用的语言与其母语或日常用语存在较大差异时,这种语言符号与经验形象之间的断裂,对群众理解安全文化教育内容形成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理解难度,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四)安全文化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策执行乏力。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偏远地区安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在偏远地区的执行力度往往不足,这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安全文化教育难以得到有效推进。同时,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缺乏对偏远地区特殊性的充分考虑,导致政策难以精准施策。二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偏远地区安全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起较大的经济支出与资金投入。三是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安全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和提升。同时,对于安全教育的成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难以为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
二、提升偏远地区安全文化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定具体政策,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教育资源,确保资源的分配不仅仅基于经济实力或社会地位,而是基于实际的安全文化教育需求,以提高其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弥补实际资源的不足。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库以及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工具,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教师培训,鼓励和支持社区参与教育。三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队、“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医疗机构的作用,充分动员公羊会、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和对群众的培训数量。
(二)创新安全文化教育内容与手段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明确管理主体,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家庭社区参与、评估反馈以及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入手制定教育方案,以确保安全文化教育在偏远地区能够有效地开展并深入人心。二是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自我保护知识是安全教育的基础,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是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法律法规的认知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设计安全文化教育课程时,以确保教育内容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如在线学习平台、互动式学习软件、实战演练和移动学习应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三)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一是进一步筑牢群众安全意识。通过媒体广泛宣传,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使群众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群众对安全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教育氛围。二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教育的认识不应仅限于宣传造势,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的内涵和实践的深度,要改变管理人员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强化安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定期举办安全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应急演练、主题讲座等,帮助群众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四)尊重传统防灾智慧与实践经验
一是归纳总结传统应急经验与防灾智慧。梳理当地群众长期积累的应急经验和防范手段,挖掘和弘扬深植群众内部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帮互助习俗,将这些传统智慧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融入到现代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中。二是健全应对灾害的民间组织机制。鼓励和支持民众自发创立防灾减灾应急合作组织,加强区域性、族群性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群体智慧与经验,落实责任与分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联、责任共负的制度,提升本土群众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三是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创新安全教育内容。充分考虑偏远地区的文化特点,利用当地语言、习俗和文化符号,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安全教育材料和课程,将当地文化中的安全观念、行为习惯与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相结合,使安全文化教育更贴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完善安全文化教育法规制度
一是加大投入。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安全文化教育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教学设备、培训师资力量等措施,确保安全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相关政策。针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安全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文化教育措施,细化规章制度,明确主体责任,为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三是加强安全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加强安全教育的制度化管理是提高偏远地区安全文化教育水平的关键。通过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及强化监督执行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