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探源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的进展和成果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备性研究和各个阶段,共设置了近50个课题,重点对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近50处核心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1)实证了5000多年真实的中华文明

(2)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了各地区文明演进情景

(3)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于发展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元一体、兼容并畜、绵延不断的文明。

(4)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a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b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c人口显著增长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国家。)

(5)第五阶段(2020年启动)最新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阶段,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约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牛河梁、凌家滩)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约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后;(焦家、黄山、双槐树、石家河、良渚)

——古国时代第三阶段约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后。(石峁)

——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以后。(二里头、三星堆)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框架认识:

“万年奠基”,距今10000年前,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水稻。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栽培稻和陶器、石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农业的产生使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八千年起源”,距今8000-6000年为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因气候温暖湿润,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下游地区,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在贾湖、兴隆洼等遗址,出现了极少数规模较大、随葬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墓葬,说明社会已经出现分化,开启了文明起源的进程。

“六千年加速”,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节奏加速,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技术向长江流域传播,水稻耕作技术也向北传到了汉水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出现了质地坚实、表面光滑的精致陶器。

“五千多年进入”,距今5500-50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进入了文明阶段。这一时期各地都出现了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制品,高技术含量手工业的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重要表现。礼制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则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另一项标志,玉器、漆器、精致陶酒器等都出自各地的顶级墓葬。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距今4300年前后,中华各地的文明进程出现转型,其重要特征是中原崛起。距今4300年前,黄河中游的势力集团在于周围其他集团的力量对比中逐渐占据优势,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

“四千年王朝建立”,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的建立。在以嵩山东南麓为中心的区域,出现了10余座大型城址。其中,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气势恢宏、大小相套的内外城。在同时期的禹州瓦店遗址,大型夯土台基上有人祭、殉牲等多种祭祀遗存。这些发现都昭示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新阶段。

“三千年王权巩固”,西周初年,周王通过“封建邦国”,册封自己的至亲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实现了王朝对王畿之外广大地区的稳固统治。

“两千两百年同意多民族国家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停一中国,“海内为郡县,法令有一统”。中华文明进入到大一统国家的文明阶段,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新阶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马俊才)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smxh676
大学士级
阅转
2024-12-05
科普62b1854eafecc
贡士级
已阅
2024-12-22
老于学科普
庶吉士级
已阅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