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传承千年的药酒,为何沦为夺命“元凶”?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

据法院网报道:不久前,福建龙岩某酒店,女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上一桌客人遗落一瓶药酒。经饭店老板同意后,带回家给丈夫饮用。没想到,丈夫喝下后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为急性中毒,治疗13天后身亡。

药酒在中国有着深厚底蕴,古人巧用酒“通血脉、行药势”的特性,搭配中药材,炮制出诸多养生、疗疾良方。从宫廷太医的秘制配方,到民间郎中的土方子,药酒贯穿医学与生活,是先辈智慧结晶。可时过境迁,当下药酒夺命悲剧频发,症结在于大众忽视其泡制药酒的复杂性与危险性,让原本的滋补品“变质”。

中药材种类繁杂,药性迥异,讲究“君臣佐使”的精妙搭配,剂量把控更是分毫都错不得。乌头是典型例子,其含有的乌头碱毒性猛烈,炮制到位、剂量精准时,是散寒止痛的良药;一旦过量或炮制失误,乌头碱中毒迅速来袭,致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甚至心跳骤停。民间自制常凭经验行事,随意增减乌头剂量,稍有不慎,良药瞬间化身毒药。

中药世界里,相生相克关系错综复杂。人参是滋补“明星”,不少人做药酒爱添几味,但若撞上藜芦,二者药性相悖,中医“十八反”里明令禁止同用。强行混搭,毒性呈几何倍数增长。更有人贪图方便,一股脑把多种药材放进酒里,全然不顾配伍禁忌,药酒内成分“混战”,毒性悄然滋生,饮用者首当其冲受害。

部分人天生酒精过敏,药酒刚入喉,免疫系统便拉响警报,过激反应随之而来,轻者皮肤红疹、瘙痒,重者喉头水肿、窒息。再者,患有高血压、肝病、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肝脏代谢酒精、肾脏排毒能力本就薄弱,药酒中的药物成分雪上加霜,加重脏器负担,诱发器官衰竭。高血压患者喝含大量活血化瘀药材的药酒,血压飙升失控,极易引发脑溢血。

药酒制作、储存条件严苛,需密封、避光、防潮。家庭自制时,容器若消毒不彻底,细菌、霉菌趁虚而入,滋生变质,产生毒素;长期敞口放置,酒精挥发,药效折损不说,有害微生物大量繁衍,饮用后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风险骤升。

毒蛇药酒在民间颇为流行,本意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可若无专业泡制流程,万万碰不得。毒蛇周身携带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致命病菌,以及绦虫、裂头蚴等寄生虫,稍不留意就混入酒中,引发感染,致使失明、瘫痪;毒液成分复杂,泡制时间不足,酒精度不够,毒液未失活,等同于服毒,可致溶血、心脏衰竭。

虽说药酒暗藏诸多风险,但绝非“洪水猛兽”,遵循章法,仍能发挥养生功效。自制药酒,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敲定精准配方、剂量;药材得精挑细选,保证新鲜、无霉变,炮制加工遵循古法或医嘱;盛装选陶瓷、玻璃容器,妥善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定期查看状态。

选购成品药酒,优先认准国药准字号,正规药企产品质量有把关、流程有标准,仔细查看成分表、说明书,明晰功效与禁忌。街头无证摊贩、祖传秘方散装药酒,看似“神奇”,实则毫无质量保障,安全堪忧,千万别被迷惑。

小敏的遭遇是一记长鸣警钟,警醒众人:药酒绝非普通饮品,随意取用、自制、饮用,滋补品随时可能沦为夺命药。敬畏药酒背后的医药科学,严守安全底线,重拾对炮制技艺的尊重与规范,才能让千年药酒文化持续滋养健康,不再让悲剧上演,守住传承与安全的天平。

评论
霖0619
进士级
已阅
2024-12-06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