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被行业视为“黑天鹅事件”,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过去5年中,我国养殖业发生了空前的巨变。当前,养猪业面临诸多挑战,有些源自行业本身,有些则源于企业自身,还有一些则来自大的背景和环境。在大的变局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基于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在当前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养猪业发展关键是面对危机采取何种策略防控猪主要疫病。
一、非洲猪瘟防控逻辑
当前非洲猪瘟有抬头的趋势,局部地区不太稳定,区域性疫情有提前到来的风险。疫病流行趋于复杂化,现存在野毒、变异株、重组毒株等多种毒株,其中重组毒株的致病性明显强于基因缺失毒株。疫情的持久性和艰巨性是长期的挑战,但在这样的挑战之中,还有一些企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契机。甚至有些中小猪场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和发展,并且保持很好的成绩,这些都值得养猪从业者参考与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疫病防控上,一直强调“养重于防、防重于治”,这句话看似很普通,实则蕴含了疫病防控的重要逻辑:健康管理永远大于疾病治疗。在做生物安全的同时不能忘记猪群健康管理,它在某种意义上比疫苗接种、疾病治疗甚至比生物安全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健康“金字塔”的基座。
疫病防控也要分层次和重点。重大疫病要放在第一个层次,重要疫病放在第二个层次,普通疾病放在末位,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具体的疾病上讲,非洲猪瘟肯定是重中之重,而后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猪场的具体情况对疾病进行排序。比如,在有些猪场,猪蓝耳病是个大问题,而有些区域仔猪腹泻则比较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将之列入重点防控的疾病名单中,然后把重大传染病之外的所有的疾病作为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这个排序一成不变,或者在每个猪场都一样,只是不同病原的危害程度及防控难度在不同地点时空不尽相同。同时,要了解区域特点,特别是不同季节某些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另外,无论是兽医还是猪场管理人员,都要正确认识疫苗和药物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所有疫苗仅针对特定的疾病,甚至是特定的基因型或血清型,抑或是特定的毒株;药物也只是在猪发病后采取的干预治疗措施。
猪场的兽医要做“管理型兽医”。管理型兽医不再以疾病为中心,也不再将疫苗和药物作为主要或唯一工具,而是以猪的健康为根本,以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影响疾病的各种因素为基础,以猪为中心,全面审视、监测并及时干预影响因素。在疾病初现时,便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这也是“上医治未病”的理念。这一理念并非不切实际,而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且已在许多猪场得到成功实践。
二、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要“三管齐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源头管控,确保引进的猪只及所有与猪相关的物资均经过适当处置,以减少病毒增量;二是确保进场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在接触猪只前已得到有效管控,以降低病毒载量;三是加强猪群健康管理,以提升猪群“能力”(感染阈值),从而提高猪群的健康度和抗病力。
从生物安全角度,应遵循四个原则,分别是科学、精准、实效和人性化。同时,要建立多道屏障,特别是保护黏膜屏障,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尤其是黏膜免疫。近年来,一些猪场采取了如下措施:使用发酵有机酸、益生菌、抗菌肽、植物精油、发酵中药等,这些措施对于猪群的黏膜免疫或黏膜屏障可能或多或少有所帮助。诚然,这些措施的作用固然客观存在,但不应将其过度神化,更不能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后就能完全防范或避免非洲猪瘟的发生。
三、猪口蹄疫防控要点
近年来,口蹄疫的防控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防控产品也在不断升级。在选择疫苗时,务必注重当地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的同源性匹配。此外,免疫时应选用可靠的厂家、优质的疫苗。
疫苗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成分的含量,即口蹄疫病毒抗原的含量,抗原含量适宜即可,并非越高越好;二是毒素含量不能超标。
疫苗的质量还与运输、保存、使用以及免疫程序密切相关。如果运输过程中保存不当或免疫时机不恰当,都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口蹄疫免疫程序的制定直接影响免疫效果。监控口蹄疫苗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盒,监测保护性抗体水平,并根据周边疫情状况适时调整免疫时机或程序。同时,在防控具体措施中,要严格防范其他动物和昆虫(如鼠、鸟、蚊、蝇等)带来的风险。
四、猪蓝耳病防控要点
猪蓝耳病防控方面,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管控,通过从核心场引入猪蓝耳病阴性猪,打造双阴猪群。其次,在引种过程中要加强管控,采用后备猪同源供种方式,小日龄引种并分胎次饲养,同时在引种后进行封群饲养。封群是实现猪群自我净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新毒株的引入。对于阳性场,可通过免疫接种结合中药保健等措施进行净化,封群时间一般需要8个月以上。
除了以上措施,定期监测也十分必要。由于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在感染后可较长时间持续排毒,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剔除阳性猪。
在疫苗选择方面,后备猪可接种相对安全的弱毒疫苗,种猪接种灭活疫苗,商品猪接种一次弱毒疫苗。同时,要慎用弱毒疫苗,避免接种不同毒株来源的弱毒疫苗,也要避免过度免疫。如果选择净化或不免疫,仍需进行系统防控,以维持猪群的阴性状态。
五、猪伪狂犬病防控要点
目前已有良好的gE缺失疫苗用于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无论是经典株还是变异株,都有相应的标记疫苗和配套试剂盒,因此可以实施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此外,感染猪可终身带毒。因此,建议淘汰gE抗体阳性种猪,因为其体内存在潜伏病毒,且在应激条件下,该病毒可被重新激活而排毒。此外,对于未采取净化措施的阳性猪场,应减少诱因,否则在转群、温度变化或配种前后等应激条件下,病毒可能会被再次激活。在这些情况下,可通过添加一些抗应激产品减少猪只应激。
六、条件性疾病防控要点(一般病毒和细菌感染)
对于一般性传染病或多数细菌感染而言,部分疾病有相应疫苗,部分则没有。此类疾病需依据当地流行情况及猪场感染状况,决定是否采取免疫措施。但要注意,无论是否免疫,均需提升猪的健康度,因为病原的“发作”需要一定条件,如环境因素、营养问题、猪群自身的其他感染因素等。
因为条件性疾病的致病具有条件性和多因性,因此,要做好“七度”健康管理,即温度、湿度、光照度、猪群密度、空气清新度、水料清洁度、营养均衡度。日常要加强巡栏,查找诱因、隐患以及可能导致猪群发病的条件,并加以改进。一旦出现感染猪只,最好进行治疗性诊断,即一次性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观察效果。若无效,大概率是病毒感染,无需继续治疗;若见效,则说明细菌感染因素占主导,可以进一步查找是何种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然后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适当治疗。
作者∣广东汕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