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工程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十分重要。回顾过去,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而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放眼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共同挑战,并呈现新形态和新变化,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新要求。
当前,国际化工程人才、高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参与全球治理迫切需要更多具备数字化思维、解决复杂技术难题能力、通晓国际规则与标准的人才。 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愈发凸显,迫切需要高校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在我看来,全球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全球高等工程教育进入新阶段。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学生学习终身化,客观上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二是多样性、包容性、共享性促使全球高等工程教育形成新生态。需要通过跨学科协同、多学科融合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系统,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三是世界各国对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等工程教育注入新动力。
这一趋势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工程师的基础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其适应性、创新性和跨学科能力的塑造。中国也高度重视工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2021年3月,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正式成立,在工程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工程教育面临3个难题:一是针对工程教育相对科技发展存在滞后性,破解面向未来的难题;二是针对工程教育相对产业发展存在封闭性,破解交叉融合的难题;三是针对工程教育相对服务国家战略响应慢问题,破解战略支撑的难题。
为了破解难题,天津大学推出了“天大行动”,通过提出“天大六问”,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径和条件保障。我们提出了十大举措,包括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以持续提升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水平。
特别是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我们以机械学院为例,通过融合原有课程,打造了一系列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麻省理工学院的NEET计划、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技能未来职业转型计划等,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工程教育体系。
此外,我认为工程教育还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共同挑战的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在工程教育中融入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和净零目标等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工程师。
因此,我认为未来工程教育要注重3点:一是要携手推进全要素互通,有序推动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课程、教育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广泛认可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模式,努力打造共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试验区。 二是要推动全方位互联,持续加强与各国人员交流,利用好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平台,加强基建、生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解决重大科技难题,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推动创新成果双向转化。 三是要推动全体系共建,持续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战略对接和教育政策沟通,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工程教育认证框架,推动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及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工程界和教育界开放信任合作。
展望未来,我相信工程教育将继续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我们也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新质人才特质的新时代工程师贡献我们的力量。
(作者: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高雅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