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人的时候,上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扛得起重担,忍得住打击。然而,一旦有了伴侣或依赖的人,却变得敏感脆弱,难以承受压力。无论是重大变故还是日常琐碎,似乎都能把原本坚强的内心搅得波涛汹涌,失去了独自面对困难时的那份从容与坚韧,只剩下一地鸡毛和无尽烦恼。
这或许是因为,一旦有了依赖,我们开始期待有人能够与我们共同分担痛苦和压力。但在现实面前,我们往往发现,与伴侣相处时,没事的时候,可以一起嘻嘻哈哈,出事的时候,只会互相噼里啪啦。谈风花雪月时你侬我侬,谈柴米油盐时你争我斗。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到工作出问题、家人得重病,小到孩子成绩差、家务没人干,甚至是原本应当轻松愉快的旅行,都可能成为伴侣之间的压力事件,把家庭气氛搅得鸡犬不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为什么“同甘”容易
“共苦”很难?
人们往往发现,在分享喜悦与成功时,“同甘”似乎自然而然,轻松愉快;然而,当面对困境与挑战时,想要做到“共苦”却显得尤为艰难。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随着彼此间情感纽带的加深,不仅喜悦与幸福会倍增,同样地,压力与困境所带来的负担也会相应地翻倍。
1.亲密加倍,压力也翻倍
单身的人,尤其是选择独居的人,只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就万事大吉;但是,共同生活的伴侣,需要一起面对双方1+1可能大于2的情绪和压力。因为情绪存在传染性,压力会发生叠加效应。
压力外溢(StressSpillover)这一现象,就如同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当再有更多的水倒入时,杯子无法承受,水便会溢出,打湿桌布,甚至可能毁坏桌上的电脑、键盘和鼠标。因此,当一个人因为在某个方面(比如工作、家庭或个人生活)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在该领域内肆虐,还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影响到个体在其他方面的情绪和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在某个地方,比如工作上遭遇烦恼,这种烦恼可能会如影随形,让你在家里也变得焦虑不安,易怒暴躁,对亲人的态度也变得冷漠或挑剔。
当压力外溢发生时,就必然会发生压力跨界(StressCross-Over)。这意味着,压力不是像接力棒那样,简单地从这边传递到那边,让接棒的人替代送棒的人独自受苦;而是会像传染病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另一个人的心灵,使得两个人一同陷入病痛的折磨之中。在亲密的伴侣关系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想象一下,当伴侣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工作的重压回到家中,你原本可能正享受着悠闲的时光,但因为伴侣的情绪状态,那份轻松瞬间被打破。伴侣的焦虑、烦躁,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抱怨,都可能成为引发你情绪波动的催化剂。你开始为伴侣担忧,想为伴侣分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对方所承受的压力所“感染”,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也满身疲惫和焦虑,彼此的负面情绪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压力的漩涡。原本5分的不开心,因为双方的互相传染、交叉、叠加,变成10分的难过,情绪越来越低落,再强的抗压能力,也可能在这样的情境中逐渐崩溃。两个人的压力相互加剧,最终可能导致双方都感到无法承受,甚至对彼此产生疏远或怨怼。
2.考验双方的坚韧与默契
在顺境中,共同的快乐如同锦上添花,而在逆境中,如何携手共度难关,则考验着双方的坚韧与默契。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或许无所畏惧,因为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清晰;但是,如果队友不给力,不仅可能拖慢前进的步伐,还可能因为配合不当而让局势更加复杂。
伴侣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双人乒乓球赛。在这场比赛中,能否成功接住压力事件抛来的每一个球,关键在于双方的协作、默契以及共同面对的决心。是应该你接一球、我接一球,互相分担;还是根据位置,靠前者接近球、靠后者接远球,灵活应对;又或是根据能力,你接容易球、我迎难度球,各展所长?如果只有一方在场上疲于奔命,另一方却袖手旁观,那么失败的结果将不言而喻。
更糟糕的是,如果一方没接住球,另一个方不给予鼓励和支持,反而毫不留情地指责和埋怨,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双方的信任和感情,更可能导致这个“组队”迅速瓦解,彼此间充满怨怼。在这样的氛围下,别说共同应对外部压力了,就连保持最基本的体面、避免内讧和掐架都将成为一种奢望。
因此,在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事件时,我们不仅要考验个人的心理韧性——那种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与坚持、不轻易放弃的品质;更要考验伴侣的响应性(partnerresponsiveness)——即伴侣能否对我们的需求和愿望给予足够的关注、尊重、关心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理解以及实际行动上的帮助。
一项发表在《婚姻与家庭》(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上的研究调查了美国2000多名成年人婚后10年内的幸福感变化,发现个体感知的伴侣回应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度过眼前的难关、有效地减轻当前的生活压力,而且能够预测未来10年的幸福快乐。由此可见,当一方遇到挑战或挫败时,另一方的积极响应如同一剂强心针,能够激发内在的力量,增强共同面对困难的勇气。
然而,挑战就在于,当伴侣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与我们自身的压力相互交织时,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会悄然触发大脑的“应急机制”——“战斗或逃跑”反应,促使我们采取一系列自我保护策略,诸如逃避现实、相互指责,乃至情感上的疏离与冷漠。
这些短期内的自我保护行为,虽能在瞬间为个人紧张的情绪提供一丝喘息,却犹如一把双刃剑,长此以往会悄然侵蚀伴侣间坚实的信任基石,逐渐削弱双方那份紧密相连的相互依赖与支持。在此关键时刻,能否克制住内心对威胁的本能反应,不让“战斗或逃跑”的冲动占据上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和对伴侣的深刻承诺,是伴侣能否“共苦”的关键考验。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伴侣如何做
才能一起共患难?
如果没有经历一些压力事件,那就没有机会让情绪韧性获得发展,而能经受住压力事件的关系,能一起共患难的伴侣,需要提升以下两种意识:
1.“同甘”很好,“共苦”也很重要
研究表明,一种关怀彼此的标准是伴侣对彼此获得的成功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这种回应不仅体现了对伴侣的尊重和支持,更是对一段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关系的稳固并不仅仅建立在共享喜悦的基础上,“同甘”固然美好,“共苦”则更能彰显伴侣之间的深厚情谊。只有在幸福时相伴,在困难时相依,才能真正体现伴侣关系的深度和稳固性。
区别于其他关系,伴侣之间往往会有更多的共同经历。一起经历喜悦与悲伤,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变化,这些共享的时刻和情感纽带使伴侣关系更加深刻和独特。研究表明,无论是正性情绪事件如庆祝成功、享受欢乐,还是负性情绪事件如面对困境、承受压力,相比于独自经历,共同经历这些情绪事件都能够显著增强双方的情感联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伴侣们不仅分享了情绪本身,更分享了彼此的感受、想法和应对方式,从而加深了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了解和共鸣。
就像一起吃巧克力,会更香甜更美味;同样地,一起克服困难,则更坚韧更无畏。共同经历增强了情感联结,而更深的情感联结会促使双方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共同经历。这是一个双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让伴侣关系在不断地共同经历和情感交流中不断升华。
2.解决“问题”,不是解决“伴侣”
没有什么比一个共同的敌人更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伴侣之间的压力是交织的,难以完全分开,不存在你搞定你的压力,我解决我的情绪的情况。因此,无论是伴侣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还是自身的压力,都是我们共同的挑战,必须一致对外,共同面对。
然而,人们常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将伴侣看作造成不愉快情绪的“敌人”,试图解决伴侣,而不是解决问题。这种误解可能导致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缺点或情绪上,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外部压力和冲突。因此,真正的挑战是将问题分清,保持共同的目标和立场,而非将伴侣视作对立面。
双向应对(DyadicCoping)是指两个人共同应对压力的方式,强调通过支持、合作和协调来减轻压力。关于双向应对的最新研究发现,双向应对行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并降低压力和其他负面情绪。而伴侣在共同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以下三种特质能够帮助伴侣更好地合作和沟通,从而减轻压力,增强情感联结:
·关系意识:伴侣双方能够关注和理解彼此的需求、感受和状态,意识到彼此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情绪变化。
· 保持真诚:伴侣之间需要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隐藏或回避问题。
· 互惠互利:双方在应对压力时,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次我迁就你,下次你包容我;这次我陪你一起吐槽,下次你和我分担苦恼。彼此付出并获得相应的支持,形成一种平等和互助的关系。
结语日常生活中,压力事件本身不可避免,但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协作,压力可以成为促进关系发展的契机,而不是压垮关系的负担。好的伴侣关系就像一支优质的双人团队,在面对压力时,懂得互相托举,而不是彼此指责;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用自己的优势补足短板;更懂得在困境中携手前行,用耐心和信任为彼此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正是在一次次挑战中,共同的成长和更深的连接才得以实现。所以,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没有争执与困难,而是在这些时刻,双方如何选择对待彼此。能够携手跨越风雨,便是最好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罗兰·米勒.(2024).亲密关系(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9787115630216Westman,M.(2006).Crossoverofstressandstraininthework-familycontext.InF.Jones,R.J.Burke,&M.Westman(Eds.),Work-lifebalance:Apsychologicalperspective(pp.163–184).PsychologyPress.
[2]DoesPartnerResponsivenessPredictHedonicandEudaimonicWell-being?A10-YearLongitudinalStudyonJSTOR4WaystoHelpYourPartnerCopewithStress|PsychologyTodayWorkingWithYourPartnertoConfrontandControlStress|PsychologyToday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